不在京都,也不是在奈良,就在紐約的布魯克林植物園,我們穿越時空,在鳥居、水波、垂櫻間,感受東方文化的含蓄靜謐。

早春時節,天氣仍是微涼。鬱鬱蔥蔥的櫻花卻已經開得熱鬧,一團團一簇簇像是天邊飄過的雲朵被墨色的枝椏牽絆暫留在了人間。賞櫻怎麼能少了日式園林的幽靜、神秘,今天就讓我在布魯克林植物園邂逅那個百年前來自京都的夢。

春日櫻花。(Shutterstock)
春日櫻花。(Shutterstock)

植物園位於布魯克林博物館後面,乘坐地鐵2、3線可以直接到Eastern Pkwy博物館站,交通非常方便。布魯克林植物園不算很大,但設計得十分精緻,室內室外都有展覽,並附有與植物共生的鳥類與生態環境介紹,非常適合周末與家人朋友一起散心遊玩。

布魯克林植物園的垂櫻,在春日顯得格外溫柔。(文月/大紀元)
布魯克林植物園的垂櫻,在春日顯得格外溫柔。(文月/大紀元)

一步一景的園林

布魯克林植物園的一大特色便是這座有百年歷史的日式園林,置身其中就像是來到了一幅水墨畫中,落花點水,氣韻清幽。裏面栽種的垂櫻輕盈而富有生命力,巨大的枝幹像是畫中濃墨行筆的遊龍,青青綠苔為其增添了幾分不經意的柔軟;纖細的枝條上綴滿粉嫩的小花,隨風舞動,像是對寒冬的揮別。站在樹下感覺空氣都變得溫柔了幾分,滿眼的粉白與若隱若現的花香是對東方含蓄之美恰到好處的詮釋。

水上的紅色鳥居是日本文化中極具象徵性的符號。(Shutterstock)
水上的紅色鳥居是日本文化中極具象徵性的符號。(Shutterstock)

只有風經過的神社

一進園林,水上的紅色鳥居是日本文化中極具象徵性的符號,神社前通常設有鳥居,意為為通向異世界的大門,是神域與人間的分隔,穿越鳥居象徵著對人的一次淨化。著名的水上鳥居位於日本廣島縣宮島的「嚴島神社」,漲潮時如浮在水面,潮水退去人們才能靠近,潮起潮落天時輪轉,小小的人們生活在這廣袤天地之間又怎能不心生敬畏呢。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噴泉。(Shutterstock)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噴泉。(Shutterstock)

尋著石階登上小丘,可以一覽園中景致。水波隨風泛起漣漪,花瓣隨風打著轉落入水中。小丘上還有一處隱秘的神社。墨綠的磚瓦上新長出的綠苔在樹蔭斑駁中若隱若現,門前兩隻石雕的守護獸狛犬一隻張口,一隻閉口象徵著生命的開始與結束,駐足於此似乎再往前走一步就要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了。這座小小的神社給園林增加了一點靈動與超然的遐想。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日式園林。(Shutterstock)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日式園林。(Shutterstock)

關於東方的神秘遐想

行至於此我不禁好奇,布魯克林為甚麼會有一座日式園林呢?沒想到這裏的歷史要追溯到1876年,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首次在美國展出傳統手工藝品、浮世繪木版畫與日式庭院等東方藝術,在美國以至西方世界都引起轟動,此後的幾十年紐約開始了一場東方主義(Orientalism)熱潮。「精緻」、「匠心」、「禪意」的審美意趣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象徵。1914年—1915年,這座日式園林也正是在此風格中應運而生。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日式園林。(Shutterstock)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日式園林。(Shutterstock)

有趣的是,不同於中國城或南韓城,紐約雖然有很多日料餐廳或日式園林,但並沒有形成聚集的移民生活區。這也許是因為當前紐約的東亞社區多源於早期勞工性質的遷徙,拖家帶口,因此攜帶了樸素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日本文化在紐約仍保留著一種「他者」的神秘感。在街頭巷尾走進一家茶社,把玩日式的手工藝品,仍能感覺到工業時代前那種匠人的質樸溫度,那種東方文化中隱於形的韻味。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垂柳。(文月/大紀元)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垂柳。(文月/大紀元)

日本園林四季景致不同,春日櫻花點點,夏日綠樹茵茵,秋日紅楓如炬,冬日天地素白只有鳥居是一點火光。祝您能在這裏享受一個來自東方的美好午後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鬱金香。(Shutterstock)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鬱金香。(Shutterstock)

#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