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29日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結果顯示,綜合營商指數按季微升1點至43.8,水平與過去數季相若,反映在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下,本地中小企整體營商信心仍偏向保守。

五大分項指數中,「營業狀況」(41.6,+3.7)、「盈利表現」(39.1,+3.6)及「投資意向」(49.9,+0.3)錄得升幅,惟「環球經濟」(24.9,-4.7)及「招聘意向」(50.7,-0.1)則呈下跌。

「環球經濟」分項指數跌至2022年第二季以來最低水平,顯示全球貿易陰霾為本地中小企帶來更大挑戰,尤以「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製造業」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跌幅最顯著,分別下挫8.1、7.9及7.8,幾近2021年首季的低位。

行業方面,「金融及保險業」綜合指數升至52.7,升幅最大(+6.6),唯「資訊及通訊業」(44.1,-5.7)、「地產業」(42.5,-2.5)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41.2,-2.3)跌幅較顯著。

調查亦發現,中小企整體投資意向維持穩定,94%受訪企業表示本季將維持或增加投資,集中於「線上市場推廣」、「電子商務/數碼科技相關培訓」、「資訊科技系統」、「研發項目」及「員工培訓」。

成本方面,中小企預期壓力略為紓緩:預料原材料成本上升者為54%,按季減少3個百分點;預期上調員工薪金的比例跌至20%,下滑7個百分點;僅17%企業計劃加價,亦較上季減少。

生產力局首席技術總監張梓昌指出,美國持續對大陸施壓並加徵關稅,加劇本港中小企對全球經濟的不安情緒。儘管預期成本上升的比例稍有下降,但逾半企業仍憂原材料成本上漲。他強調,企業傾向透過電子商務與數碼轉型,在成本效益下拓展客源,以對沖貿易風險。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則表示,儘管第二季調查是在美國公布新一輪關稅前進行,但結果仍反映本地中小企具備一定抗壓力。「營業狀況」及「盈利表現」分項反彈,部份抵消「環球經濟」指數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過,依賴本地需求的行業如「零售」與「建造業」表現未見起色,顯示內需仍難完全填補出口轉弱的影響。他認為,中小企仍需更多政策支援,以應對需求波動及現金流不確定性。

今次亦同步發布專題調查,顯示78%中小企計劃於未來一年實施應對措施,當中以「增加本地客源」(47%)及「營運流程中加入AI或數碼應用」(27%)最普遍。

「製造業」中小企則有43%表示會開拓新市場;「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則傾向鞏固本地客源(33%)。此外,29%受訪中小企有意於三年內拓展海外市場,按季上升7個百分點,以大陸(14%)及東盟(10%)為首選地區,反映「走出去」意向逐步增強。@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