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和集體學習透露了不少詭異的訊息。實際上,從4月中旬以來,中共黨媒的一些報道就不斷冒出各種蹊蹺訊息。此次中共政治局會議前後發生的變化,與「外部環境」的變化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政治局再次提出對外「鬥爭」,但中共內部的「鬥爭」更搶眼。

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規模少見

央視報道的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影片顯示,此次參加會議的人數應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雖然沒有「裏三層外三層」,但也算是「裏兩層外兩層」。

最中間的是七名政治局常委,第二層是另外十五名政治局委員,以往坐在後排的政治局委員都擠坐到了前排,包括軍委副主席張又俠等。二十二名政治局委員構成了「裏兩層」,但王毅、何衛東缺席。

「外兩層」坐了共二十九名各部門的官員,但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和央行行長潘功勝缺席,也未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

此次政治局會議共有五十一人參加,是一次超規模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稱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從參會規模看,經濟問題顯然變得更大了,大多數政治局委員不懂經濟,於是召集了更多部門的官員參加。政治局會議也並未拿出甚麼新辦法,只好把以往的套話重複一番,比如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快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穩定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等。

與以往不同的是,會議承認「外部衝擊影響加大」,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以「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會議還提到幫扶困難企業;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這些說法表明,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難以真正有效應對「外部衝擊」」,而且「經濟光明論」也很難再唱了。

中共政治局決定對外「鬥爭」,但頭號「鬥爭」選手王毅缺席會議。

中共黨媒的無奈解讀

4月26日,央視發文《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了哪些重要訊號?》。文章稱,「國際經貿鬥爭」和2018年的「經貿摩擦」相比,「反映出中央對當前國際形勢的嚴峻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最新判斷」。

中共黨媒的解讀,不僅僅要糊弄老百姓,還試圖在黨內有所交代。美國政府暫緩了各國的對等關稅,與各方的談判緊鑼密鼓,只有中共繼續擺出和美國對幹的架勢。特朗普一再透露中美貿易談判的消息,中共則連續故意否認。4月25日的中共政治局會議還正式宣布對外「鬥爭」。

中共明知「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加大」,卻不願積極談判解決,反而擺出了「鬥爭」架勢,如此愚蠢的決策,總得有一個說法。但黨媒也不知該如何圓場,僅稱這是「中央」的「最新判斷」。「中央」的判斷有甚麼根據、對還是錯,具體的「最新判斷」又是甚麼?黨媒沒敢解釋,最後卻稱這就是「破局之道」。「鬥爭」是否真能「破局」,政治局和黨媒恐怕心裏都沒譜。

4月26日,《人民日報》也發文《為甚麼中國意味著確定性、未來性、機遇性》。這篇文章試圖對「反制」美國做更多解讀,包括習近平4月14日至18日東南亞之行,但主要是把政治局會議的內容又重複了一遍,並引用習近平的話說,「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

這話表面上在謾罵美國,但用來解讀政治局會議,似乎就變味了。美國正與各國商談如何堵住中共的傾銷,中共卻擺出與美國大打關稅戰的「鬥爭」姿態,被「孤立」的恰恰是中南海。《人民日報》拿習近平的話說事,更像是「高級黑」。

《人民日報》文章還稱,「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外貿企業丟了訂單,更多人失業了,都不可能活得更好,如何「活下去」才是真正的難題。各級中共官員貪腐的機會也隨之變少,他們會願意跟著對外「鬥爭」,還是更可能對內「鬥爭」呢?

李強與政治局會議不同調?

4月27日,央視再發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中央政治局會議為經濟工作定向穩舵》。

中共政治局既然為經濟工作定向了,國務院按理應抓緊落實。然而,李強同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卻隻字未提政治局會議的一系列說法,也不提習近平講話或「習思想」。會議羅列的議程包括:河湖保護與建設;困境兒童福利保障;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保障法(草案)》;決定核准浙江三門三期工程等核電項目。

李強召開國務院會議,卻沒有提及政治局或「黨中央」的部署,這與他在政治局會議之前的做法對比鮮明。

4月15日,李強在北京調研時稱,要深入貫徹習近平「關於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指示精神,「應對外部衝擊帶來的困難挑戰」,要求「做強國內大循環」。

4月18日,李強又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稱「做強國內大循環」。

4月25日,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國際經貿鬥爭」,卻沒有重複「國內大循環」的口號。政治局會議之後,李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不再稱「做強國內大循環」,政治局會議的內容也沒有被提及。

4月27日,中共商務部等6部門發出了擴大入境消費退稅的通知,放寬了退稅金額限制和條件。該通知的口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

習近平不在北京時,李強兩次高調宣稱「做強國內大循環」,但政治局會議卻沒有這樣說,明顯不同調。

4月14日至18日,習近平和蔡奇外訪。同時,趙樂際4月14日至17日在江蘇、安徽調研;丁薛祥4月14日至16日在陝西調研;李希14日至17日在湖南調研;但李強卻少見地留在了北京。中共黨魁似乎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刻意壓制李強了。

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沒有照例陪同習近平外訪,卻在4月15日至16日被安排在廣東調研外貿工作。這似乎進一步顯示習近平在喪失權力。

4月17日,李強還主持了國務院專題學習,既提到習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又提到「黨中央」決策部署。李強在國務院應該重新獲得了一些決策權,並試圖露頭,但似乎很快遭遇了阻擊。

2025年3月4日,李強(左)和蔡奇(右)在中共政協會議開幕式上。(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3月4日,李強(左)和蔡奇(右)在中共政協會議開幕式上。(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蔡奇的刻意亮相

政治局會議前一天,4月24日,中共各地方黨委和政府秘書長被召集到北京開會,蔡奇到場講話。央視影片顯示,蔡奇講話時,國務院秘書長吳政隆在主席台上陪同;影片的最後顯示,吳政隆在台上講話,中共辦公廳常務副主任孟祥鋒坐在旁邊。

蔡奇刻意出場,外界認為他還在試圖與李強爭權;或者說,蔡奇知道習近平大權旁落,但要阻止李強上位,甚至他自己還打算上位。不過,中共組織部長換人後,蔡奇主管的宣傳部門是否可能發生變化,也被關注。

4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發改委聯合製作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系列講讀》節目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報道僅用了「大家」的籠統稱謂,沒有提到是否有政治局或中央部委的官員參加。這次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活動明顯被降格處理。

4月24日,新華社報道,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在山西太原參加全民閱讀大會並講話。這一活動的重要性應不如上述活動,李書磊卻參加了,可能就是為了亮相。然而,報道僅簡單概括了與會嘉賓的少許發言,卻隻字未提李書磊的講話內容,顯得蹊蹺。蔡奇主管的宣傳部門,不排除也可能出現重大人事變動。

4月16日,中共發布了中共公安部的人事變動,當時王小洪正陪同習近平外訪。被認為是習近平舊部的許甘露卸任公安部副部長、國家移民管理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長職務,由現任公安部副部長、特勤局局長王志忠兼任。王志忠曾長期在公安部工作,派系色彩不算明顯。中共官場在連續調整,派系不明顯的官員正不斷頂替原習陣營的人馬。

習近平的權力仍在喪失,包括蔡奇在內的原習陣營官員繼續上位的可能性也在變小,他們之間看來還在相互掣肘、拆台。

軍權之爭有結果?

中共兩會之後,何衛東就從公眾視野消失了,缺席了近期的兩次政治局會議。中共國防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也兩次不敢直接回應何衛東是否出事,文字實錄還有意刪除了問答內容,等於進一步證實了外界的傳聞。習近平沒能保住苗華,也沒能保住何衛東,恐再無力爭奪軍權。

4月18日,習近平訪問柬埔寨,但沒有前往剛剛掛牌的中柬雲壤港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之後也沒有像以往那樣,先到南部邊境省份的廣西、廣東或雲南聽取匯報,再轉坐火車回北京。

中共軍報報道,4月13日至19日,軍委政法委同國防大學舉辦軍隊政法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學習的主題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然而,報道沒有提到是否有軍委委員或軍委政法委書記、副書記到場講話,表明軍隊高級官員也在有意遠離「習思想」。

4月22日,張又俠和董軍同日分別會見來訪的印度尼西亞國防部長沙夫⾥,顯示張又俠才真正代表中共軍隊。

4月28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和部份政治局委員參加了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張又俠代表軍委參加,坐在主席台上。

二十屆中共軍委原有七人,李尚福第一個出局,習近平的親信苗華、何衛東估計要等四中全會確認落馬.。習近平名為軍委主席,實際無法再掌軍,傳聞習近平也可能在四中全會卸任。剩下的三名軍委委員是張又俠、劉振立、張昇民,軍委殘了一半。中共軍權的爭奪似乎告一段落,但習近平原來提拔的高級將領可能仍面臨被整肅,軍隊的亂局還會延續。

中共政治局會議及前後冒出不少蹊蹺,預示黨內「鬥爭」實際比對外「鬥爭」要凶險得多。#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