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要拍攝蒲台島的天后誕戲棚,轉眼已是兩年前的事。當時一心想趁節慶之時記錄這座懸崖上的戲棚,卻總因種種事務錯過。今年,終於提早完成手頭工作,趕上黃昏五時的街渡,直奔這個位於香江南端的秘境——蒲台島。
蒲台島是香港最南端的小島,尚有村民居住,過去是一條以漁業為主的小村落,村民多數信奉天后娘娘,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誕,是村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即使今日不少原居民已經遷離、四海為家,但每逢誕期,他們總會回到島上參與祭典,延續祖輩傳下來的信仰與情誼。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座搭建在天后廟前、直臨懸崖的神功戲棚。這座戲棚不僅是信仰的核心,更是全港唯一建立於懸崖之上的臨時劇場,其獨特地勢與搭建難度,令人嘆為觀止。
搭戲棚的黃金期通常集中在農曆一月至八月之間,涵蓋天后誕、觀音誕、盂蘭勝會等大型傳統節慶。戲棚搭建工藝講究,講求經驗與默契,過去多由家族傳承,因此入行的新血極少,如今更顯珍貴。
在蒲台島搭戲棚,挑戰性十足。材料須先以躉船運送到島上,待潮水退去,再逐一搬上岸,單是運送所有材料到島上已需接近一星期。
要在岩石嶙峋、海風強勁的懸崖上,建起一座既安全又堅固的戲棚,絕非易事。整個工期一般需時十五至二十日,動用人力物力甚鉅。搭棚所用的杉木多達400枝、茅竹150枝,另有3,500支固定用的篙竹,以及上千塊鋅鐵皮和條子板。每束竹木綁成一捆,再逐步連結,行內稱為「打排」,每一步都需工匠們精準判斷與通力合作。
戲棚雖是臨時建築,卻承載著不臨時的情感。每年天后誕,島上的冷清一掃而空,從香港各區、甚至遠至海外的村民,都會返鄉團聚,一同觀神功戲、上香酬神、敘舊懷舊,場面熱鬧又溫馨。對村民而言,這是家的記號;對搭棚師傅而言,則是一份責任與使命,承諾只要身體還撐得住,就會繼續搭,為村民服務。這座建於懸崖之上的戲棚,不僅是技藝的體現,更是一種連結,一段情誼的延續。@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