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飽受腹脹、消化不良、胃酸倒流等腸胃問題困擾,夜晚更是難以安眠。台灣辛中醫診所院長辛重毅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表示,通過中醫的整體治療思路,可以同時改善睡眠與腸胃問題。

有一位30幾歲的男患者胸痛從前胸延至後背,疼痛位置靠近橫膈膜。患者曾求助胸腔內外科與神經、精神科,服用止痛藥卻未見改善,晚上睡一、兩個小時就會醒,疼痛持續兩、三年。辛重毅醫師發現,患者的胸痛問題並非胸腔出現病徵,而是胃痛拉扯到胃部上方的橫隔膜。

辛醫師為患者把脈,通過患者手腕的脈搏節律,發現患者左手、右手的關脈(手腕中間的診脈位置)都有很緊很細的現象,這意味著肝經的能量不通,情緒緊繃,消化不良。辛醫師先對患者採用筋膜針療法,緩解腹部與背部緊繃,患者疼痛當場改善七、八成。後續服用舒肝理氣、調脾胃的中藥,兩、三個月後患者就康復了八、九成,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目前只需偶爾服用中藥養胃。

辛重毅說:「中醫是一個全人醫學,不是腸胃問題要找腸胃科,精神問題要找精神科,這樣分開治療有時候效果不好。」

他指出,很多病人的睡眠問題和腸胃問題同時發生,並形成惡性循環。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腸胃與睡眠品質密切相關,主要涉及腸腦軸,即大腸中的益生菌產生神經傳導物質,直接影響大腦,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雙向神經溝通。

在中醫看來,脾與胃是一個整體,負責消化系統的運作。脾胃功能正常時,能將食物轉化為氣血,供給身體能量和營養,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人會感到疲倦,精神也不安定。有些人誤以為疲倦會讓人容易入睡,但其實氣血不足有損大腦功能,反而更難入睡。此外,中醫認為脾胃有運化水濕的作用,保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水濕內停,出現水腫或口乾舌燥等症狀,令夜間不適,影響睡眠。

同時有睡眠問題及腸胃問題的病人,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胃酸逆流、噁心、灼熱、打嗝吐氣、食慾不振、便秘、腹瀉、口乾舌燥。有些病人抱怨半夜醒來是因為口乾,需要喝水,之後又想上廁所,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經常失眠或半夜醒來。

腸胃不適導致的睡不好常見於以下幾種疾病:

1、胃食道逆流:這是最常見的問題,有些患者白天好好的,但只要一躺下就會開始劇烈咳嗽,睡著後也會咳嗽到醒來。建議這類患者睡覺時可稍微墊高枕頭,並向左側躺,可以減少咳嗽問題。

2、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患者在夜間會感到劇烈胃痛。吃飽後感到疼痛,大部份是胃潰瘍的症狀;如果是空腹感到疼痛,則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此外,有些人在半夜腹痛,但疼痛狀況與一般胃痛不同,也可能與膽囊有關。

3、腸躁症:睡眠不規律的人更容易患上腸躁症,而腸躁症患者的睡眠也會不規律,形成惡性循環。

4、發炎性腸病:例如克隆氏症,會因為睡眠品質不好而導致症狀加重,患者也可能因為夜間腹痛腹瀉而影響睡眠。

穴位按摩護腸胃 睡得好

辛重毅介紹,經常按摩以下穴位有保護腸胃、改善睡眠的雙重作用。

內關穴:位於手掌側腕橫紋上三指幅位置(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的寬度),手臂正中兩條筋之間。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按揉,每次按數十下或2-3分鐘。可以緩解胃痛、噁心、心悸、頭暈等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小腿外側。用手按摩比較不好用力,可用足根左右兩邊互相踢,每次5-10分鐘。可以健脾胃、增強免疫力、緩解胃痛和消化不良。

天樞穴:位於肚臍兩邊三指幅位置,第三根手指的位置即天樞穴。可以調理腸胃、促進消化、緩解腹脹、便秘等症狀。每次按揉2-3分鐘。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五橫指處,幫助緩解胃脹、胃酸逆流和消化不良。每次按揉2-3分鐘。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可以疏肝理氣,緩解壓力和焦慮,改善胃痙攣和腸躁症。每次按2-3分鐘。

穴位是位於人體能量通道上、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點。研究發現,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接受針刺、電針等療法刺激穴位後,可以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同時改善精神狀態與腸胃症狀。

睡前三二一

辛重毅醫師也建議,從飲食和作息著手改善腸胃問題引起的睡眠困擾。他提出「睡前三二一」:

睡前三小時避免進食:尤其不要吃大餐,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影響睡眠。

睡前兩小時避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影響睡眠。

睡前一小時避免喝水:以免夜間頻繁起夜,影響睡眠。如果口渴,可以漱口代替喝水。

在飲食方面,多吃健脾食物,例如淮山、薏米、紅棗等。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吃飯時儘量不要喝湯,避免食物停滯在胃中過久。@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