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腳會造成骨架的歪斜,進而造成許多疾病。本文將介紹長短腳的成因,以及自我矯正動作,每天練習可以改擅長短腳,保護骨盆,預防腰膝疼痛。

長短腳分兩種

長短腳在人群中的盛行率是40%~70%。雙腳差距2厘米以上才會判定有顯著長短腳,這時應該要積極地治療處理。

長短腳分為「結構性長短腳」及「功能性長短腳」。(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分為「結構性長短腳」及「功能性長短腳」。(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又分為「結構性長短腳」及「功能性長短腳」。「結構性長短腳」是指雙腳在骨骼長度上有實質性的差異;「功能性長短腳」是指下肢的生物力學系統因外在因素發生改變,使兩腳長度在比對上有長短差異,但實際骨骼長度是相同的。大部份的人都屬「功能性長短腳」。

長短腳會造成走路時雙腳肌肉韌帶張力不平均,其中一隻腳容易緊繃酸痛,導致下肢關節活動不利,長期下來會造成踝、膝、髖關節疼痛,骨盆酸痛,脊椎側彎,腰酸背痛,頸椎酸痛,甚至頭痛!

長短腳長期下來會造成多種症狀。(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長期下來會造成多種症狀。(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發生六原因

長短腳發生六原因。(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發生六原因。(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一、下肢骨骼發育不平均或骨折

這是造成「結構性長短腳」的主因。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是穿矯正鞋墊,減少兩腿的長短差異。

二、骨盆錯位

骨盆錯位,包括兩側髂骨前後旋轉、內外旋轉,薦髂關節錯位及薦椎傾斜或彎曲。大多數人骨盆多少都有些傾斜,這主要是由習慣性地做偏向一側的動作(包括側睡)。少部份人可能受到外傷而骨盆錯位。

三、髖關節轉位

髖關節轉位是指「股骨頭」離開髖關節窩中的正常位置,使髖關節發生異常。大部份髖關節轉位的人沒有感覺,長期累積的結果,容易使身體歪斜。

四、一側下肢關節疼痛

由於患側踝、膝、髖關節疼痛,行走時會使身體的重量集中在健側,如此容易造成健側關節受傷、骨盆歪斜、脊椎側彎,進而造成「功能性長短腳」。

五、姿勢不良或習慣性單一側動作

坐著時身體後傾、側傾或翹腳,站姿不正,都容易造成骨盆錯位、髖關節轉位。運動姿勢不良或習慣性單一側動作,會使身體兩側肌肉韌帶的緊繃程度不一,從而造成肌肉韌帶的拉扯,使骨骼偏離正確位置。

六、下肢肌肉韌帶緊繃或無力

下肢肌肉韌帶緊繃常是上述第五項的結果。下肢肌肉韌帶無力,主要是缺少運動或通往下肢的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

上述第一項會造成「結構性長短腳」,第二~六項會造成「功能性長短腳」。總結第二~六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姿勢不良」所導致。因此,預防長短腳,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坐姿、站姿端正,兩側姿勢協調平衡使用。

長短腳檢測法

  1. 仰躺時雙腳內踝尖高度不平均。
  2. 俯臥時雙腳足跟高度不平均。
  3. 兩鞋底磨損程度不平均。

長短腳三種檢測法。(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三種檢測法。(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矯正三重點

重點一、矯正骨盆錯位

重點二、矯正髖關節轉位

重點三、放鬆兩腿後側緊繃的肌肉韌帶

長短腳矯正三重點。(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矯正三重點。(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長短腳矯正法

1.綁腳抱膝(嬰兒抱)

綁腳抱膝法可改善兩側張力不平均,使肌肉對稱平衡。(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綁腳抱膝法可改善兩側張力不平均,使肌肉對稱平衡。(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操作步驟】

       1、用綁帶綁在兩膝上方、下方和兩踝上方,若不想綁三條,至少兩膝下方要綁一條,這樣操作時會比較好出力,動作會比較標準。

       2、仰躺,兩手抱住雙膝或兩手捉住兩膝下方的綁帶,將兩腿輕柔地向腹部方向反覆的抖動20次。此為熱身動作。

       3、用力抱住雙膝或拉住綁帶往腹部靠,同時頭部向兩膝方向儘量靠近,停住維持3秒鐘,之後頭部後向回到床上,兩膝回到原位。如此反覆做20次。

       4、做完上面動作後,重複步驟2的動作。此為鬆肌的收功動作。

【註】雙腳抱膝運動可以縱向伸展頸、胸、腰椎兩側的肌肉韌帶,改善兩側的張力不平均,使其肌肉對稱平衡。

2.屈腿髂骨上下移動

屈腿髂骨上下移動法可鬆解薦髂關節,為矯正薦椎和髂骨做準備。(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屈腿髂骨上下移動法可鬆解薦髂關節,為矯正薦椎和髂骨做準備。(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仰躺,彎曲兩腿,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左右側髂骨分別輪流上下移動,反覆做20次

【註】此動作可以鬆解薦髂關節,為矯正薦椎和髂骨做準備。

3.屈腿兩膝輪流內外翻轉

屈腿兩膝輪流內外翻轉法可鬆開髖關節、放鬆梨狀肌,改善髖關節轉位。(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屈腿兩膝輪流內外翻轉法可鬆開髖關節、放鬆梨狀肌,改善髖關節轉位。(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仰躺,彎曲兩腿,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左膝倒向內側的同時,右膝輕微向外移動;換成右膝倒向內側的同時,左膝輕微向外移動。兩膝分別輪流內外翻轉,反覆做20次。

【註】此動作可以鬆開髖關節,並可將臀部深層的肌肉(梨狀肌)放鬆,改善髖關節轉位的問題。

4.兩腿伸直水平左右搖擺

兩腿伸直水平左右搖擺法可歸正薦椎、活化薦椎副交感神經,改善下腹氣血循環。(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兩腿伸直水平左右搖擺法可歸正薦椎、活化薦椎副交感神經,改善下腹氣血循環。(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仰躺,兩腿伸直併儱,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兩腿水平0度左右搖擺2次(腿稍微離開床)→兩腿抬高15度左右搖擺2次→兩腿抬高30度左右搖擺2次→兩腿抬高15度左右搖擺2次→兩腿水平0度左右搖擺2次。反覆做3次。

【註】此動作左右搖擺的過程中,需要用核心肌肉的力量撐住雙腿,可以訓練腹部肌肉並瘦身。而且因為槓桿原理,薦椎成為支點受到擠壓,因此可以鬆解薦椎關節,讓因為跌倒臀部著地導致彎曲的薦椎歸正,也順便活化了薦椎裏面的副交感神經,改善下腹部大腸後半、膀胱、輸尿管、肛門括約肌和男、女生殖系統的氣血循環。

5.懸空屈腿伸直

懸空屈腿伸直法訓練核心肌群、矯正薦椎。(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懸空屈腿伸直法訓練核心肌群、矯正薦椎。(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仰躺,兩腿伸直併儱,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兩腿緩慢地沿著床面向腹部屈曲後再伸直,操作過程兩腿不可碰到床面。反覆做3次。

【註1】此動作可以訓練到核心肌群,由於操作的過程薦椎為力學的支點受到擠壓,所以可以將左右旋轉偏位的薦椎自動矯正至水平位置。

(需要嵌入連結)【註2】透過以上五個動作,可以將歪斜的薦椎自我矯正至正確的形態與位置,如此,偏位的髂骨也將會自動歸位。若髂骨仍有些許偏位,可以再施以骨盆錯位矯正法來改善。(【醫道心傳】骨盆錯位10種矯正法與5項自我檢測

6.曲腿左右搖擺

曲腿左右搖擺法為收操動作,可放鬆腰椎和肌肉韌帶,改善坐骨神經痛。(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曲腿左右搖擺法為收操動作,可放鬆腰椎和肌肉韌帶,改善坐骨神經痛。(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仰躺,兩腿併儱屈曲,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兩腿緩慢地轉向左側貼床,再反向轉向右側貼床。反覆做20次。

【註1】此為收操動作,可以放鬆腰椎和兩側腰部肌肉韌帶,減輕操作前面五個動作過程可能產生的肌肉酸痛情形,並可改善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註2】動作的重點在:緩慢輕柔。越鬆、越柔、越慢,效果最好。所有腰痛,不管有無開刀,這個動作是很好的保健動作,無腰痛的人也可以做這個動作來保養。

7.拉筋凳或拉筋板拉筋法

拉筋凳

拉筋凳拉筋不傷脊椎,可疏通腿部後側及腰背部膀胱經的經絡。(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拉筋凳拉筋不傷脊椎,可疏通腿部後側及腰背部膀胱經的經絡。(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首先,讓身體平躺在床板上(可以是床、小桌子或三張併儱的椅子),兩手臂向頭頂伸直,一腳置於與床板垂直的柱子(或是牆角或門邊),另一腳自然下垂並向內收。一隻腳拉筋十分鐘,拉完後換另外一隻腳。

【功效】拉筋凳拉筋法的好處是平躺著拉筋不傷脊椎,而且可以疏通腿部後側及腰背部膀胱經的經絡。

人體的能量沿著經絡在臟腑與體表運行,其中膀胱經從頭部、背部經過膝關節延伸到足部。疏通膀胱經,會改善背部、腰部、膝蓋的疼痛。

拉筋板拉筋法

拉筋板拉筋法可平衡兩腿肌肉韌帶張力,有助平衡長短腳。(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拉筋板拉筋法可平衡兩腿肌肉韌帶張力,有助平衡長短腳。(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

雙腳站在拉筋板上,腰背挺直,腿要拉直,兩手臂往上伸直,掌根在外,手指向內相對,如雙手托天狀。剛開始拉筋板傾斜角度不用過大,等兩腿的筋變鬆之後,再慢慢增加傾斜角度。站拉筋板拉筋,一次十分鐘。

【功效】此法可以平衡兩腿肌肉韌帶的張力,對於有長短腳的人,多少有平衡調整的作用。

以上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改擅長短腳的動作,基本上做完以上的動作,功能性長短腳就可以改善。但隨著每天的活動,長短腳會不斷地反覆出現,這是常態!所以建議可以每日睡前或晨起做一套上述動作,不僅可以改擅長短腳,還可以保護骨盆,甚至改善睡眠。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很有幫助,或者您的親朋好友也有長短腳的問題,歡迎分享給他們,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