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關稅戰的重壓下,中國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關於提供「洗產地」服務的廣告,然而,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國家已經明確拒絕幫助中共企業「洗產地」。專家分析指出,中共治理的無能,把從事出口貿易的中國中小企業推到灰色空間中掙扎求生;若中共不能遵守國際貿易規則進行合規轉型,那中國將出現倒閉潮和失業潮。

分析:中國中小出口企業在灰色空間中掙扎求生

在中美關稅戰下,中國社交媒體上開始大量充斥「洗產地」廣告,聲稱可以為從事出口業務的大陸中小企業提供將產品送到東南亞國家「洗產地」、然後再賣往美國的一條龍服務。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告訴大紀元記者,對於出口導向的中國企業,美國仍然是他們的最大單一市場,失去美國訂單就意味著大規模裁員甚至倒閉,因此,「洗產地」成為企業在合法生存與死亡之間的「灰色妥協」,這是中國企業「灰色求生的動機」。

他指出,大企業可以搬遷到東南亞設廠,需要巨大投資,並且耗時一到兩年,對中小企業這是無法承擔的,於是他們透過第三地偽造產地證書來逃避關稅,這樣成本低廉。「在壓力與缺乏出路下,『走捷徑』似乎成為中國中小企業現在的唯一活路。」

他說,「洗產地」已經形成了「灰色資訊市場」和「成熟的服務鏈」,相關訊息在中國大陸社群平台上通過廣告精準投放給出口從業者與中小企業主。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在美國高額關稅下,許多中國企業被迫選擇通過「洗產地」來維持訂單與出口,這是「結構性壓力下產生的灰色產業生存策略」。

「『洗產地』只是一個表象,背後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失去信用後的一種掙扎。」他說,中國出口企業的最主要盈利來源都是歐美市場,如果中美貿易脫鉤加劇的話,中國的中小出口企業都會被困在全球供應鏈之外,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在法律邊緣上無奈地活下去」。

孫國祥也認為,「洗產地」不是簡單的不法行為,而是「在國際壓力封鎖,中國國內體制又無法提供透明、合規的轉型支持下,中國中小企業無路可走,不得不利用平台與灰色中介來求生。」

分析:中共有意默許或鼓勵「洗產地」廣告

對於中國社媒平台上充斥的大量「洗產地」廣告,黃大衛認為,這些廣告不受監管表明正是監管的有意放行,是中共政府鼓勵的行為。

他說:「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的平台上,這種(洗產地廣告)服務沒有受到打壓,是背後的政府管理力量在默許他們,甚至是鼓勵他們的存在,因為在中國,只要不符合輿論宣傳的聲音,哪怕一秒鐘都不可能存在,你看到的都是被允許看到的,這也證明了這是有關部門跟政府鼓勵的灰色產業。」

孫國祥表示,在外資撤離、訂單流失、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中共政府表面上的主旋律仍然是「形勢穩定」,但是暗地裏找解套的方法。

他說:「這些社群媒體大量『洗產地』的廣告明目張膽,說明了相關部門對此知情卻不查,有時地方政府甚至默認這類行為,因為他們也依賴出口創造GDP跟就業的數據,明知違規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洗產地』成了半合法的生意。」

黃大衛表示,「洗產地」不是單一企業的違法行為,而是「中國的管理統治階級默許甚至是鼓勵的一種灰色產業生存策略。」

分析:東南亞國家微妙調整戰略 保護本國經濟自主

「洗產地」廣告大量出現的背景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全球對等關稅。不過在4月9日,特朗普宣布對不含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暫緩高額關稅90天,並在此期間與這些國家進行談判。

為準備與美國的新關稅談判,目前已經有包括越南和馬來西亞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國家明確表態,拒絕幫助中國出口商「洗產地」。

黃大衛表示,東南亞國家的表態是對自己的國家信用、國家主權、國際關係,以及美國制裁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如果再幫助中國企業「洗產地」,這些東南亞國家擔心自己被牽連而成為美國貿易制裁的「次級受害者」,這些國家在微妙地調整他們的對華戰略。

「在中美大國對抗的情況下,東南亞14國他們一方面雖然願意接受中國的投資,但另外一方面,他們也不想跟中國(中共)站隊太緊密,他們希望在歐美社會跟中國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完美的平衡點。」他說。

孫國祥也提到,多數的東南亞國家推行「平衡外交」,他們主動拒絕中企的「洗產地」,「可以向美國、歐盟釋出誠信的訊號,避免自己陷入地緣風險與地緣報復的十字路口。」

他說,因為美國也是東南亞多數國家的主要出口市場,一旦被美國列入關稅制裁名單,「他們國家整體出口與吸引外資能力也將受損」,所以他們優先選擇遵守美國的法規,「以保自身利益而非政治聯手北京。」

「東南亞國家選擇打擊『洗產地』不僅是面對美國壓力的防衛反應,更是他們捍衛自己本國經濟自主跟全球貿易信譽的戰略選擇。」他說,「大量的中國商品透過第三國重新包裝出口,擠壓了當地合法製造業與小微企業的利潤與空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打擊『洗產地』既是對外部壓力的回應,也是對內部產業保護的需求。」

與此同時,黃大衛認為,「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度這些國家,都在跟中國競爭全球的供應鏈核心地位,都在想獲取從中國的『全球世界工廠』釋放出來的市場空間。」

「這說明他們不情願單單只做中國商品的中轉站,他們希望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口大國,所以他們也會努力地去符合美歐規則。」他說。

分析:中國要脫離困境 涉及制度性重構

中國中小出口企業通過「洗產地」在灰色空間中掙扎求生的根源,孫國祥認為是中共治理體系中「深層的制度壓力與企業生存焦慮交織的結果」,「因為政治決策優先於經濟現實,導致企業成為犧牲品。」

他表示,如果特朗普新版關稅戰繼續,「我們合理的推論是,中國的中小企業出現批量倒閉潮,尤其是依賴美國市場的輕工製造業、五金、傢俬等出口商會因失去海外訂單或無法規避關稅而倒閉。」

黃大衛認為,北京目前的戰略還是以維穩為主,以政治安全為優先,「中央政府傾向於將壓力轉嫁給地方企業跟地方政府」,「把壓力外判給民間與地下經濟系統」,在國家層面「更多是行政輿論引導和政治性鼓勵」,而沒有對中小企業的實質性保護和財政支持。

他表示,其實北京是有辦法解決目前的外貿困境的,它首先要做的是「要開放國內市場,要『民進國退』,要從特權階級和國企中釋放出市場空間給民營企業。」

孫國祥也表示,中國也不是沒有出路,但這將「涉及到結構性、制度性跟戰略性重構的挑戰」。

黃大衛說:「這不只是一場關稅戰貿易戰,而是國家信用、制度與主權的全球競爭。」#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