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正試圖封堵中國企業通過全球供應鏈「洗產地」的行為,經濟專家認為,若該策略成功,恐將衝擊中國高達70%的對美出口,並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超過2.1%。分析認為,此舉將進一步打擊中共依賴出口維持經濟增長的模式,並重塑中美貿易格局。
根據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中國企業「洗產地」(違規轉運)行為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爆發的首次中美貿易戰,並在美方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迅速擴大。
分析顯示,2017年至2023年間,中國通過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其附加價值比重已從14%攀升至22%。這些轉運流程可能僅經過簡單的換包裝、貼標籤與組裝,就標示為第三方原產地,使中國商品得以規避美方關稅。
這一趨勢引發了美方的日益關注。路透社指出,特朗普政府2018年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佔比在2017年至2024年間下降了8個百分點,至13.4%;然而,同期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總佔比卻反而上升了約1.5個百分點,達14.2%。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部份中國製造商將電子產品、鞋類等出口商品繞經越南、墨西哥等國再銷往美國。
為遏止這類「洗產地」行為,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違規貨品徵收更高的關稅。例如,美國目前對原產於越南的進口商品課徵20%的關稅,但若發現該商品違規轉運,稅率將加倍至40%。
經濟學家認為,類似政策將擴及其它低關稅國家,並可能列入未來貿易協定的供應鏈安全條款中。
特朗普政府正將「轉運」(transshipment)重新定義為一種規避關稅的手段,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語境下,「轉運」已幾乎成為「產地欺詐」的代名詞。
「彭博經濟研究」在周二(7月22日)的報告中指出,若美方成功封堵第三國轉運漏洞,可能將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逾2.1%。除了直接經濟衝擊外,分析也警告,若美方對供應鏈設下限制,將進一步削弱其它國家與中國(中共)做生意的意願,對北京構成長期挑戰。
因應美方要求,馬來西亞、泰國與南韓等國已開始配合調查中國商品「重新貼標」的行為。
路透社指出,這些亞洲國家出於本身的經濟利益,也有動機打擊中國廉價商品,因為這些產品已嚴重壓縮本地製造業的市場空間。
儘管政策方向明確,但執行層面仍面臨高度挑戰。
路透社分析指出,在供應鏈高度分工的產業(如服裝、汽車與食品領域),商品的「原產地」判定標準模糊。
例如,一件中國製襯衫若僅送至越南貼上「越南製造」標籤,顯然屬於欺詐行為;但若越南工廠使用中國原料進行染色或加裝鈕扣是否仍應視為「洗產地」行為,則難有共識。
美國商務部以冷凍蔬菜與餅乾為例,說明原產地判定的差異。
若來自不同地區的蔬菜僅混合冷凍,則須標示每項原料的產地;但若多國原料經過加工烘焙成餅乾,則應以加工所在地作為原產地。這類區分看似清晰,實則高度依賴產業特性與國際共識,對各國海關與企業將造成執行難度。
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若持續推動「違規轉運」的懲罰性關稅,將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特別是在中國深度參與的產業與區域。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與彭博社的相關報道)#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