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重慶大學大四學生劉某喬的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據文章介紹,劉某喬發表了14篇SCI期刊論文,並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被該校學生們懷疑劉某喬取得的成績可能與其副院長父親有關聯。
5月7日,一篇名為《重慶這8位同學獲國家獎學金》的微信公眾號推文稱,來自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四年級的學生劉某喬已發表了14篇SCI論文,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此外,她還擔任兩學期助教,累計工作時長60小時,學業幫扶志願服務時長累計24小時。
SCI(科學引文索引)是世界三大檢索系統之一,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劉某喬這一耀眼的簡歷引發網民們質疑:「本科生真能發表多篇SCI論文?還能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封面新聞記者就此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發明人為「劉某喬」的專利確實有14項,其中申請時間最早的為2016年,按時間推算,當時劉某喬應該還是一名初中學生。
不過,這些發明專利第一發明人均非劉某喬,其中有12項的第一作者為劉某華,其餘2項的第一作者為劉某龍。
重慶大學官網顯示,劉某華為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劉某龍為該院教授。據多位重慶大學學生向封面新聞透露,劉某華與劉某喬為父女關係。學生們懷疑劉某喬取得的成績與其父有關聯。
對此,重慶大學5月8日晚發布《情況說明》稱,該校已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核實,若發現有不當行為,將按有關規定處理。
目前,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不過,據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向極目新聞表示,作為本科生能夠發表14篇SCI期刊論文不可想像,「是否真的參與了這麼多,是值得懷疑的,本科生還需要上課,發表論文需要實驗,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據這位教育工作者表示,參與論文發表是可以與評先評優、保研資格等掛鈎的。
不過,據另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表示,論文的署名順序是按照對論文的貢獻大小來定的,貢獻越大、參與度越高、排名越靠前。
第一作者是論文實驗的主要執行者和論文的撰寫者。通訊作者則通常由導師擔任,需要對文章作指導、對外做溝通。「除了一作和通訊作者,後面的作者排名越靠後貢獻越小,如果說劉某喬在實驗和論文寫作中做出了貢獻,那也可以掛名,期待重慶大學的調查結論」。
面對質疑,劉某華本人則對媒體的質詢一律不予以回應。
據網民表示,這種現象在中國疑似很普遍。「我師姐發文章,導師都要帶他妻子和女兒的名字。他女兒參加各種比賽,需要實驗設計,導師讓我們幫忙做,一些全英文的ppt和演講匯報讓研三師姐整。」「中國科技大的一導師不就是這樣整的,後來他和他兒子全國出名了。」
不過,有網民也表示,「我也是學工科的,很多實驗就是很簡單,初中生都能做,他只是沒那麼懂原理,打打下手,做點重複性工作,掛個名。」「做實驗不是甚麼難事,研發才是難的。」#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