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就私營醫療機構的收費透明度立法,提出要求機構提供手術預算、公開常見程序收費數據,以及當實際收費超出報價20%時需作書面解釋等措施。醫生兼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與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早(12日)在港台節目中表示支持有關建議,並提出改善方案以加強公眾理解和保障病人權益。
林哲玄指,私營醫療市場資訊不對稱,部份市民在選擇服務時未能掌握足夠資訊。他認為立法有助規範行業,推動醫療機構主動提供預算,並提升透明度。他提到,實際醫療過程可能出現變化,如臨時加項或併發症等,導致最終收費超出預算,若醫療決定合理且相關單據與出院撮要交代清楚,未必需逐一作書面解釋。他建議,應以圖像化方式或模擬個案向病人展示收費變化範圍,協助理解潛在收費差異,並支持政府公開私營醫院的統計數據,讓市民比較選擇。
彭鴻昌則表示,現時市民普遍關注私營醫療機構收費差距大,透明度不足。他支持相關要求當實際收費大幅超出預算時須解釋的做法,認為有助減少爭議,亦保障病人知情權。他強調,現時有些醫療機構雖然已上載價目表,但表達方式複雜,不利市民查閱。他建議當局制定標準化的資訊展示格式,要求醫療機構以簡單清晰的方式列明項目、定價與可能產生變動的原因,讓病人更易理解及作出比較。
對於當局建議在預約12小時內需入院的病人可豁免提供預算表,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可收緊至6小時才豁免,以防醫院濫用條款逃避預算責任。針對最終收費超過報價20%需書面解釋的建議,彭鴻昌主張收緊至10%,讓醫院在預算時更精準
林哲玄提醒,在某些程序如腸鏡檢查中,即使基本設施費用為2,000元,但若涉及息肉切除、傷口止血、樣本化驗等,總費用可增數倍,預算偏差無可避免。他建議在預算中以「收費範圍」或「不同情境」方式列出,配合書面解釋機制,有助市民理解與接受。
他強調,提升收費資訊的表達方式十分重要,未來若整合至數百種手術,必須考慮分類、視覺化、搜尋功能等,讓市民容易查詢與理解,「不能只是堆文字與數字表,否則無人看得懂。」
政府目前正就《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條例》下的配套修例方向進行諮詢,期望透過立法加強監管,提升業界透明度及病人保障。@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