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10 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對舒緩家長壓力很有幫助(Kil & Antonacci,2020)。筆者自己的本地研究亦發現,家長愈懂得靜觀,與配偶和孩子的關係會愈好,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自我調控亦會愈好(Cheung et al.,2021;Lam et al.,2021)。聽起來如此神奇的「靜觀」,究竟是什麼呢?

靜觀是指家長提高覺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把注意力放於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上。無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動是什麼,家長都接受自己,不加以批判,不加以評價,真正的「活在當下」。靜觀可以反映於家長的態度和行為上:

例如,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到生氣,甚至有「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提高覺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我現在覺得很生氣,甚至有點後悔生了這個孩子)。應該接受自己,告訴自己:「這些想法和感受都是我這一刻的體會,並無對錯之分,我接受自己在這一刻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

有趣的是,家長愈能夠接受「人總會有負面情緒和負面想法」,反而更容易從這些情緒和想法中走出來(Alberts et al.,2012)!例如,家長洗碗時專心一致,把注意力放在水流的聲音、洗潔精的氣味、洗潔精泡泡的顏色、手指滑過碗碟的感覺等等。

將煩惱放下 專心做一件事

把生活中的煩惱暫時放在一邊,全心全意做一件事,就是所謂的靜觀活動。很多家長完成靜觀活動後,情緒變得更平靜,想法亦變得更澄明,於是更有動力去面對剛剛放在一邊的煩惱。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態度和行為上是否能做到「活在當下」呢?

引述書中培養舒適的靜觀態度例子「呼吸」,家長可以試試通過「靜觀呼吸」去培養靜觀:

家長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好,將背靠着椅背,挺直腰身。如果家長覺得合適,可以閉上眼睛。

家長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留心胸腔和腹部的起伏,留心吸氣的時候胸口向上升,腹部脹起。呼氣的時候胸口向下降,腹部亦都向下降。留心身體隨着呼吸的變化。

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

留心空氣進入鼻腔、穿過喉嚨、支撐起胸口,鼓起腹部。

留心空氣離開身體時胸口向下降,腹部亦向下降。留心身體隨着呼吸的變化,身體好像知道需要多少空氣一樣,一起一伏。

如果家長的心裡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可以慢慢地、溫柔地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重新注意空氣的流動、身體的起伏。

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

家長留心整個身體各部分呼吸時的變化:留心頭部的感覺、留心膊頭的感覺、留心手臂的感覺、留心小腿的感覺。幻想整個身體都在呼吸。

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吸,慢慢呼。

學會自我關懷 才可以關懷孩子

通過不同的靜觀活動,家長會慢慢發展出一種「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家長在遇到困難和感到痛苦時,都可以像對待好友和親人一樣,以支持、體諒和理解的方法去對待自己。常聽見人說:「人要先愛自己,才懂得愛別人」,家長擁有自我關懷,才可以關懷孩子,關懷家人。

所以,家長可以每天都預留10至15分鐘的時間,讓自己進行靜觀活動,讓自己在這段私人專屬時間中排解壓力。

當然,家長亦都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靜觀活動,通過對話和互動,把孩子的注意力放於「呼吸」、「進食」和「散步」上,幫助培養孩子建立靜觀的態度。

按:此文引用《親子相處的魔法——愉快教養100招》,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林俊斌副教授及張溢明先生合著。◇

作者:李錦博士,前投資銀行董事,現為教育學者及「理財啟苗」聯合創辦人。

網站:www.childfinancialeducation.org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