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維持生命的基礎,毒理專家強調,飲水健康不僅取決於水源的潔淨,若容器材質不良或使用不當,也會增加塑膠微粒進入體內風險,對健康造成威脅。
安全喝水四大原則
美國毒理學會認證毒理專家、台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表示,由於喝水方式不當,可能使水質受到影響。為確保飲水安全,招名威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1.選擇安全容器
優先使用玻璃或不鏽鋼材質的水瓶,性質穩定,比較安全。若需使用塑膠容器,建議選擇聚丙烯(PP)材質,具耐熱性,可以裝溫熱的水。
2.避免重複使用膠樽
尤其在極端氣溫下,膠樽容易變形或破損,導致塑膠微粒釋出,污染水質。
3.避免過度清潔塑膠瓶
不要刷洗或使用化學清潔劑清洗塑膠瓶,可能破壞塑膠結構,增加微塑膠釋出風險。
4.過濾與煮沸並行
建議使用具備活性碳與逆滲透功能的濾水器,再搭配煮沸,可進一步保障飲水安全。
瓶裝水健康嗎?
膠樽(PET)是一種常見的塑膠容器,多用於市售的瓶裝水。招名威指出,未開封、保存得當的瓶裝水理論上是安全的,但有一些因素可能導致安全隱患。
1.重複使用
膠樽是由許多微小塑膠顆粒組裝而成。若膠樽被重複使用,當水流進瓶中或經外力破壞(如刷洗)時,一些未完全聚合的塑膠顆粒便可能釋出到水中。
2.溫度及飲品
膠樽在高溫下容易變形,增加塑膠顆粒溶出的機率。而在低溫結冰時,瓶內水體積膨脹,也可能破壞瓶身結構,釋放微塑膠。
因此,不應在極高溫或極冷環境下使用膠樽,也不應使用膠樽裝茶、咖啡等熱飲,都可能造成瓶身劣化,增加塑膠微粒釋出的風險。
茶包釋放塑膠微粒
研究發現,茶包在熱水沖泡過程中,會釋放塑膠微粒。除了尼龍和PET塑膠茶包外,大多數紙質茶包也使用了塑膠纖維,均有此風險。
招名威建議改用茶葉直接沖泡,或者控制茶包使用次數,避免長時間、多次浸泡同一茶包。
他表示,若對茶包材質有所疑慮,可考慮改用冷泡茶。冷泡茶因低溫沖泡,釋出塑膠微粒的風險相對較低,是較安全的替代選擇。
濾水器的選擇
至於家庭用水的過濾設備,招名威推薦選擇具備活性碳與逆滲透功能的濾水器。活性碳可以吸附水中的化學物質與微粒。逆滲透能有效去除細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招名威認為,能夠先過濾再煮沸最為理想。他表示,若對水質有更高要求,也可選擇蒸餾,但需注意的是,過度過濾可能會去除水中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如鈉、鉀等,因此要謹慎選用。
身體能排出微塑膠嗎?
對於塑膠微粒的代謝問題,招名威表示,當微粒進入體內後,可能穿透組織、滲入器官與血管,並逐漸堆積。身體雖然有一定的代謝能力,可以排出少量微粒,但若攝入量長期超過代謝能力,這些塑膠微粒將難以完全排除,可能導致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
《紐英倫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頸動脈斑塊中檢測出塑膠微粒的受試者,罹患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是未檢出塑膠微粒的人的4.5倍。
招名威提醒,雖然短期內飲用有大量微塑膠的水,不會立即導致出現疾病,然而若長期不注重飲水安全,體內逐漸累積塑膠微粒,就可能增加健康隱患。因此,不應只是依賴自身代謝,而應主動減少攝入微塑膠的來源,從日常飲水做起,保護自己的健康。@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