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吉利汽車」)發布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銷量增長48%,達70.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3.9萬輛,國內新能源滲透率達52%。同時,吉利汽車對極氪私有化的原因進行了重點說明。
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表示,吉利和極氪作為兩家獨立上市公司,存在效率低下、溝通成本高以及利益不一致,只有二者合併,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桂生悅稱,當前市場已沒有容錯空間,吉利必須要快速整合、提高競爭力。
吉利汽車發力新能源,進行電氣化轉型,極氪無疑是其中關鍵。但極氪上市後的表現始終未能達到預期,資本市場對其估值持續低迷。私有化公告發布前,極氪總市值僅為57.42億美元,市銷率(P/S)為0.7倍,低於蔚來、小鵬等新勢力車企。
遭到市場低估的原因是由於極氪高度依賴吉利資源支持,生產環節依託吉利的廠房和供應鏈體系,固定資產佔總資產不足10%,而應付關聯方款項(支付給吉利的生產費用)導致其資產負債率高達131%。
此外,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及研發投入主要來自關聯交易,市場對可持續性存疑,進一步壓低了估值。對於吉利而言,以較低成本完成私有化後,通過整合資源提升極氪內在價值,未來擇機以更高估值重新上市,或更能實現資本收益的最大化。
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白熱化:吉利電氣化轉型面臨三大挑戰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089.9萬輛,同比增長40.7%,滲透率達到47.6%。市場的快速增長引發了激烈競爭,各大車企紛紛推出降價措施,搶佔市場份額,一場殘酷的行業淘汰賽已經展開。
據乘聯分會統計報告,2024年有227款車降價,創近3年新高。其中,混合動力車型17款,插混車型34款,純電動車型82款。新能源車降價力度為1.8萬元(人民幣,下同),降幅達到9.2%。價格戰蠶食了企業利潤,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3%。
進入2025年,競爭變得越加白熱化。數據顯示,1-2月中國乘用車市場新車降價幅度平均達到為3萬元,有過20款新能源車型開啟「狂暴式降價」。其中,純電動新上市車型平均降價3.9萬元,降幅高達17%。
面對這一形勢,吉利被迫尋求突破。吉利旗下汽車品牌多達14個,因此,從「多品牌擴張」轉向「集約化經營」,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繼續推動電氣化轉型,成為吉利的首選措施。
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吉利的電氣化轉型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財務挑戰
儘管吉利新能源車的銷量在2024年增長了92%,達到88.8萬輛,但由於盈利能力低,吉利仍依賴傳統燃油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尤其在全球新能源車需求放緩的背景下,這將對其電氣化轉型造成財務壓力。
第二、價格挑戰
吉利新能源車均價(銀河系列10-20萬元,極氪20-40萬元)高於比亞迪(5-20萬元),在價格敏感的中低端市場面臨壓力。2025年一季度吉利毛利率為15.8%,低於比亞迪的20%,若價格戰加劇,將進一步侵蝕其利潤。
第三、技術挑戰
2024年,吉利銀河App頻繁崩潰,影響遠程控車(鎖車、冷氣機調節)、OTA升級等功能,而Tesla、蔚來等競爭對手在軟件穩定性上表現優異。此外,在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方面開發技術薄弱也是吉利的短板,仍需大量研發投入和時間。
面臨美中兩方面壓力 吉利該何去何從
在全球市場的擴張戰略是吉利業務增長的重要部份,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監管日益嚴格,尤其是涉及數據安全和軍民融合方面,而中國對數據安全和技術出口的管控也在收緊,吉利面臨來自於美中兩方面的壓力。
1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網聯車資訊通訊技術或服務(ICTS)交易審查規則,對涉及中國和俄羅斯特定網聯車交易實施禁止或限制措施。包括禁止向美國進口特定硬件,禁止向美國進口和銷售含有特定硬件或受管轄軟件的網聯車。該規則在3月17日正式生效。
4月份,當局以吉利與雷諾在巴西的合作有潛在技術轉移風險為由,延遲了相關審批流程。同期,中共網信辦發布新規,強調對於確需出境的重要數據,需進行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確保不會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5月2日,兩位美國會議員致信主席保羅·阿特金斯,要求對包括極氪在內25家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採取行動,暫停交易並強制摘牌。這兩位議員指控極氪與軍方關聯或涉及數據安全問題,比如極氪使用吉利「未來出行星座」衛星網絡被認為融入「民用軍事體系」。
中共自2014年起推動「軍民融合」戰略,鼓勵私營資本參與航太基礎設施建設。在此背景下,吉利控股旗下的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得以進入航太領域,開展低軌衛星的研發、製造和營運,並獲得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如廣州「探天九條」,提供從發射獎勵到融資全方位扶持)。
事實上,這並非吉利首次獲得政府資金支持,早在2010年收購富豪時,地方政府資金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海嘉爾沃投資有限公司和大慶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分別向吉利提供10億元、30億元現金參與併購,股權比例分別為37%和12%。
通過退市,極氪可以規避美國監管機構對數據安全和技術審查的壓力。5月14日,有消息稱去年11月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小馬智行計劃以保密形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技術涉及大量數據收集和處理,可能引發美國對數據安全和軍民融合的擔憂。
結語
極氪從紐交所退市是美中資本脫鉤趨勢加劇的標誌性事件。從「監管審查」轉向「技術敏感型企業退市」,反映出中美之間金融信任機制正在瓦解。長期以來,美國股市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估值更高、融資更便捷的渠道,目前這一路徑正遭遇系統性阻力。可以預見,未來跨境資本流動將變得更加謹慎。#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