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發現,在有便秘幼童的家長中,約九成對此感到困擾,近半曾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更有七成質疑自身育兒能力。亦有七成受訪者對兒童便秘存在誤差,以為孩子超過一日沒有排便便屬於便秘。醫生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多喝水,並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適度運動亦有助促進腸道健康。

是次調查由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委託香港醫護市場調查及策劃,於今年3至5月初派調查員到幼兒院、小學、慈善及社福機構等,向自覺孩子(3至8歲)近三個月內出現便秘徵狀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了280份有效問卷。

幼童便秘困擾九成家長 僅4%就醫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90.3%受訪者對子女便秘徵狀表示困擾,47.5%「曾出現焦慮/抑鬱情緒」,更有70.4%因而「質疑自身育兒能力」。另外,受訪者子女會因便秘出現哭鬧(85.0%)、發脾氣(80.4%)、不肯進食(70.0%)等情況,更有62.1%受訪者指便秘影響子女整體健康。

在對幼兒便秘的認知方面,69.3%受訪者誤以為「孩子超過一日冇排便」便屬於便秘。一般家長認為學童出現排便困難的原因主要是水份(63.9%)及蔬菜攝取不足(62.1%),亦有約一半受訪者認為是「熱氣」導致。而家長的應對方式主要是幫助學童增加水份攝取量(90.0%)及蔬菜(75.0%),只有4.3%家長(12人)曾帶學童就醫。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義務行政總監黃湫穎指出,調查反映幼學童排便問題對他們自身及家長構成困擾。但很多家長對幼兒便秘的認知不足,可能致未能及時處理,讓孩子的問題惡化,影響健康。

家長需避免的誤區

兒科專科醫生周中武指出,根據羅馬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便秘包括排便頻率減少:每周排便少於3次;排便困難;孩子排便時需要用力;糞便質地異常;大便呈硬塊狀或「彈珠」狀;忍便行為,以及其他症狀如腹部脹痛、大便帶血、排便不順暢;每周一次或以上的滲便等。如果兒童出現以上症狀並持續超過一個月,那麼很可能是功能性便秘。

周中武表示,兒童便秘有多種成因,主要包括飲食因素、生活習慣、心理因素以及藥物或疾病。纖維和水份攝取不足,以及精製糖類過多,均可導致大便過硬和乾燥。缺乏運動和不當的如廁訓練會減弱腸道功能或引起排便恐懼。

他續指,學齡兒童面對升學壓力和分離焦慮亦可能影響腸道功能,幼升小帶來的環境變化也可能會增加兒童的情緒壓力。另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及潛在的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便秘。

周中武指出家長對兒童便秘的誤區,例如認為每日必須排便一次,但排便頻率是因人而異,重點在於大便的質地和孩子的排便感受。家長亦可能誤解孩子的忍便行為是故意抗拒,但這可能是孩子對排便疼痛的恐懼。

周醫生建議有關家長鼓勵孩子多喝水,並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規律的排便習慣和適度的運動亦能促進腸道健康。 若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後仍未改善,可考慮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溫和緩瀉劑。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便秘情況持續或加重,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的幫助,而不是自行以藥物治療。

註冊營養師邱美玲則建議,每日應攝取至少5至7份蔬果,蔬菜應分為水溶性纖維(如秋葵、菇類)與非水溶性纖維(如芹菜、葉菜類)兩大類,理想比例是各佔一半,以幫助孩子吸收。其次是增加全穀類食物的比例,例如糙米飯、全麥麵包、燕麥等。

在飲食習慣上她則建議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並確保餐點中包含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豆製品等。針對水份補充,建議在餐前30分鐘飲用溫開水,避免含糖飲品。除了直接飲水外,可準備天然清甜的飲品如雪梨水、薏米水等。此外,適量添加發酵食品如乳酪,可以幫助調節腸道微生態。邱美玲強調,這些營養調整都需要循序漸進,讓孩子的腸胃有足夠時間適應。@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