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多來,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驟增33%,但進口增長停滯,其它國家擔心對華貿易正成為一條單行道,只出口不進口。分析指出,這是消費疲弱以及中共產業扶持政策的結果,引發習近平的「全球化」大旗遭到各國抵制。

中國進口增長停滯 出口驟增

美中兩國上周在倫敦達成了原則性框架協議,隨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他將與習近平「密切合作,推動中國對美貿易開放」。但現實情況是,中國在出口大幅增長的同時,進口卻停滯不前。

《華爾街日報》周一(16日)報道,根據荷蘭研究機構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Netherlands Bureau of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的數據,2022年底至今年3月底,中國對外貿易進口量完全沒有增長,大多在5%以下,甚至多次負值;而出口量趨勢則驟增33%。(圖見這裏

中共海關的數據也表明了這一趨勢。按人民幣計價,2025年前5個月進口額7.27萬億,同比減少3.8%;2024年進口額18.39萬億,同比增加2.3%;2023年進口額17.99萬億,同比減少0.3;2022年進口額18.1萬億,同比增加4.3%。

而出口額,2025年前5個月以及2024年、2023年、2022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分別增長:7.2%,7.1%,0.6%,10.5%。其中2023年的0.6%是因疫情封控解除,生產未完全恢復;2022年的10.5%因疫情造成醫療物資大量出口。

中國進口急劇放緩與其它經濟體形成鮮明對比。從2022年至今年3月底,亞洲其它發展中經濟體進口增加了11%,美國的進口更是增加了36%。

華日文章分析指出,這種失衡主要是中共產業扶持政策的結果,這些政策將資金投向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但提振消費卻所做甚少。同時,房地產繁榮的終結抑制了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

習倡導供應鏈「本土化」「清除美國科技」

實際上,中共一直在「清除美國科技」。中國企業正在用中國本土供應商取代外國供應商,以實現供應鏈「本土化」,這一趨勢在中美第一輪貿易戰期間得到進一步推動。從半導體和戰鬥機等關鍵技術,到穀物和油籽生產,中國正設法實現自給自足,以令中國在食品、原材料、能源等方面減少對西方依賴。

2022年9月中共國務院下達了「79號文件」(Document79),要求到2027年,央企國企需實現100%信創國產化替代,覆蓋晶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全產業鏈。這一指令擴大了將美國技術排擠出中國的行動,被稱為「消A」,即「清除美國科技」。

報道稱,生產民用和軍用應急車輛及設備的中船應急(China Harzone Industry)在4月8日一份就美國關稅影響致投資者的公告中表示,將針對進口零部件「大力發展國產化替代」。

自2022年底至今年5月底,以美元計算,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總額下降了11%,從日本的進口額下降了17%,從德國的進口額下降了18%。

戴爾(Dell)、IBM和思科(Cisco Systems)等硬件廠商的多數設備已逐漸被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取代。微軟、甲骨文(Oracle)等軟件公司正在失去昔日的壓倒性優勢。

房地產繁榮破滅 大宗商品進口減少

而且,由於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正在放緩。而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巴西、南非等國源源不斷地向中國供應鐵礦石、銅和能源等。

如今,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下跌。根據中共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鐵礦砂、煤炭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下跌。鐵礦砂進口量5.13億噸,同比減少5.2%;煤炭進口量1.47億噸,減少7.9%。;農產品糧食和肉類等進口金額減少12.5%;原油進口量2.23億噸,增加0.3%,進口金額減少11.4%;天然氣進口數量減少9.5%,金額減少了16.6%;木材進口量減少13.3%,進口金額減少15.2%;汽車進口量減少了32.8%。

表:2025年5月中國重點進口商品量值


中國人的消費也在減少。華日表示,中國人對就業前景的擔憂和焦慮,以及收入下降,養老、醫療和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疊加樓價下跌引發的財富縮水,讓中國人勒緊荷包不敢消費。

從Swatch(Swatch)、保時捷(Porsche)到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LVMH),西方品牌均公布在華銷售疲弱。

在5月28日的法國國會聽證會上,法國奢侈品公司路易威登副行政總裁史蒂芬‧比安希(Stephane Bianchi)對議員表示:「過去三個月,中國遊客的出境旅行和購物都在減少。」

中共招標政策排擠外國供應商

此外,中共的政策排擠外國供應商。德國醫療技術公司德爾格(Drägerwerk)表示,2024年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呼吸機及其它醫療產品銷量同比下降了一半,這受到了中共醫療採購「購買國貨」政策的衝擊。

2021年中共財政部和工信部聯合印發的內部文件《政府採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俗稱「551號文件」列明政府採購的諸多產品,須達到一定國產比例。其中137種醫療器械,全部要求100%採購國產;12種醫療器械要求75%採購國產;24種醫療器械要求50%採購國產;5種醫療器械要求25%採購國產。

華日報道指,2022年中國國有部門的公共採購支出超過人民幣48萬億元。

德爾格的一位發言人說:「外國公司在中國的總體經營環境很困難」,中國經濟步履維艱,而且競爭正在加劇,因為中國競爭對手在公開招標中獲得了優先待遇。

只出口不進口 習「全球化」大旗遭各國抵制

不過,中共的一系列做法遭到各國的警覺和抵制。

今年3月習近平對西方企業高管發表講話時稱,要捍衛基於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現有貿易體制。但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瑞銀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表示,「中國主要提供的是購買中國商品的機會」,而在其巨大的國內市場增加銷售的機會非常有限。「全球化的擁護者不應該是這樣的。」

在出口激增的推動下,中國去年的全球商品貿易順差達到約1萬億美元,幾乎是2020年水平的兩倍。

貿易逆差是美國對中國高額關稅的主要原因。4月29日,特朗普總統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採訪時表示,中國每年從我們這裏賺走1萬億美元,對我們的剝削前所未見。145%的關稅是為了解決貿易逆差、促使製造業回流。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美國財政部前官員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說:「中國的貿易願景是只出口不進口。」他說,中國並非一個現實的、可以替代美國的全球商品消費市場。

自2022年底以來,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而感到擔憂的一些國家,已對中國採取了超過250項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其中包括越南、土耳其、印度和巴西等國採取的旨在遏制中國鋼鐵、鋁箔、手套及其它產品流入的舉措。

此外,《金融時報》此前報道,歐盟成員國表決通過,歐盟公共機構未來五年內須排除中國廠商參與歐盟境內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合約投標,以反制中共在該領域的市場歧視行為。

歐盟方面在今年1月指出,中共政策強迫國內醫院選擇本土供應商。調查發現,87%的招標案中存在「直接或間接歧視」,包括禁止進口醫療設備參與投標。

中共的產業政策正加劇中國與其它國家的緊張關係,這些國家擔心與中國的貿易正變得單向化。「只出口不進口」遭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抵制。#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