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世界白蝕症關注日」,本港白蝕症病人組織「告白會」今日(22日)公布最新《香港白蝕患者及照顧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對治療方法及藥效認知嚴重不足,近七成半期望透過治療令白斑回復原色,唯現有療法成效未如理想,逾四成患者已對治療失去信心並選擇放棄。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隨著外塗JAK抑製劑藥物近日正式引入香港,為白蝕症患者帶來重拾復色希望的契機。
是次調查於今年5月進行,共訪問61名本地白蝕症患者或其主要照顧者。調查發現,八成受訪者表示不了解白蝕症的治療方法(80%)及藥物功效(78%),另有84%更表示不知道應向哪類醫生求醫,反映患者與照顧者普遍對白蝕症醫療資訊認知嚴重不足。
今次調查結果亦揭示患者對治療期望與實際效果存在重大落差。調查指,有74%受訪者期望透過治療令皮膚局部或完全復色,唯在48名曾接受治療者中,無一表示曾完全復色,僅8%稱部份部位有所改善,而多達67%認為治療完全無效。
過半患者因失望而放棄治療。調查顯示,43%受訪者現時並無接受任何治療,主要原因包括私營醫療費用高昂(95%)、公營輪候時間過長,以及認為治療對病情無幫助(75%)。
外塗新藥來港 醫生:安全性高、有望復色
白蝕症可分為節段性及非節段性兩類,九成患者屬非節段性類型,治療難度較高。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指出,傳統治療如類固醇藥膏、紫外光治療及非類固醇藥膏各有侷限,例如類固醇不可長期使用,紫外光治療需時長且風險高,而非類固醇藥膏效果亦較溫和。
不過,陳湧表示,近日香港已引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的非類固醇JAK抑製劑——蘆可替尼乳膏(Ruxolitinib cream),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他指,該藥副作用較少,長期使用亦安全,適合成人及12歲以上青少年患者使用。國際研究顯示,患者使用該乳膏24周後,有三成面部白斑改善逾75%;使用52周後,超過半數患者達到同等改善程度。
接受訪問的陳先生分享患病多年來的生活困擾:「自從有白蝕後,我只會穿高領衫,因為不想被人看到頸上的白斑。三十年沒再去游泳。」他表示,期望新藥令皮膚復色後,可重新享受穿衣自由。他亦期盼社會可加強藥物資助安排,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病人組織促增公眾教育 不讓病友孤單
「告白會」發起人表示,希望藉是次調查喚起社會對白蝕症的理解與關注,讓患者獲得更多支援與資訊。「病友最怕孤單與無助,希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種病並尋求合適治療。」
據估計,全港約有7萬名白蝕症患者,佔人口約1%。「告白會」由香港醫護聯盟成立,致力提供白蝕症資訊及支援服務,促進患者與社會的對話,鼓勵病友正視病情、尋求治療。@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