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銀屑病日」前夕,銀屑護關會及告白會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公營醫療體系長期人手不足及藥物落後,導致患者即使有新藥可用,仍陷於「有藥無得用」的困境,並促請政府改善公營皮膚科醫療資源分配,盡快引入國際認可的新型藥物,以減輕患者身心負擔。

白蝕症與銀屑病均屬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估計分別影響本港約0.5%至1%及0.3%人口,患者不僅承受身體不適,亦因外觀變化面臨社交與心理壓力。惟衞生署轄下9間皮膚科診所,僅不足9名專科醫生,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可達近3年。

儘管近年已推出多種白蝕症及銀屑病新型治療方案,但政府皮膚科卻不輕易處方,甚至未有提供相關新型藥物,令許多患者面臨「有藥冇得用」困境。社區藥房及病人組織提供的藥物援助計劃亦有其限制,基層的患者亦未能受惠。患者遲遲未能獲得所需治療,不僅導致病情惡化,更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及情緒健康。

外用JAK抑制劑助治療白蝕症

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表示,估計香港約有35,000至70,000名白蝕症患者。身上的白斑令患者經常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包括焦慮、抑鬱、自卑,甚至可能導致社交孤立。一項研究顯示,白蝕症患者的抑鬱症狀發生率可達40%至50%。此外,在香港炎熱的環境中,白蝕的地方也較容易會被太陽曬傷,產生刺痛的感覺。

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局部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光療如窄頻UVB及外科手術如黑色素細胞移植。近年蘆可替尼(Ruxolitinib)乳膏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首款JAK抑制劑外用藥膏,用於治療12歲以上非分節型白斑患者。

劉顏銘指,JAK抑制劑藥膏臨床研究中證實有顯著的復色效果,並在於2024年11月在香港衞生署註冊及使用,但政府皮膚科仍未普遍採用。

生物製劑有效治銀屑病

另一位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估計,香港有超過20,000名患者,患者皮膚表面出現紅色斑塊,覆蓋著銀白色鱗屑,令患者感到瘙癢、疼痛和皮膚脫屑。不僅影響皮膚,約有3成患者更會演變為銀屑病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嚴重影響活動能力。

近年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帶來了革命性的治療選擇,包括生物製劑IL-17、IL-23、TNF-α及TYK2抑制劑等等。IL-17和IL-23抑制劑是現時比較普遍使用的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與生活品質。惟這些新型藥物在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中的可及性仍然有限。

呼籲增加皮膚科專科醫生培訓

告白會代表陳均頤引述數據指,目前衞生署轄下僅設有9間政府皮膚科診所,而公立醫院亦只有2間專科門診提供服務。衞生署社會衞生服務部現時僅有約20位醫生,其中只有少於9位擁有皮膚病及性病專科醫生資格。即目前香港每十萬人僅有約0.27名皮膚科醫生,遠低於日本及台灣水平,新症患者的輪候時間最長可達2年8個月。她又指,白蝕症常被視為「非緊急病」,患者治療優先權偏低,難及時獲得新藥。

銀屑護關會代表吳明輝分享,部分銀屑病患者皮膚病變覆蓋全身八成,卻因政府限制無法使用生物製劑,需輾轉多個部門才能獲批用藥。他強調,「這不只是醫療效率問題,而是病人尊嚴的問題。」

兩個病人組織表示,政府必須從制度層面正視皮膚病患者長期面對的困境。他們建議當局增加皮膚科專科醫生的培訓及挽留措施,以紓緩人手短缺問題;同時將皮膚科服務納入醫管局管理,讓資源分配和服務運作更具效率。

此外,組織亦促請政府加快將JAK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新型藥物納入公營醫療系統的藥物名冊,讓更多患者能及時受惠;並推動公私營醫療合作,分流病人需求,減輕公立醫院壓力。

他們又指出,社會對皮膚病的誤解及歧視仍然存在,強調政府應加強疾病教育和公眾宣傳,提升市民對皮膚病的正確認識,營造更包容的社會氛圍。@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