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子能機構(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周日(6月22日)表示,在美軍襲擊伊朗核設施後尚未收到任何有關輻射水平升高的報道。IAEA此前報告說,納坦茲(Natanz)鈾濃縮工廠、伊斯法罕(Isfahan)核設施(包括鈾轉化設施)以及卡拉傑(Karaj)和德黑蘭(Tehran)的離心機生產設施已遭到損壞。

周六,美國加入了以色列6月13日發起的對伊朗的襲擊,襲擊了福爾多(Fordow)、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特朗普總統表示,伊朗關鍵核設施,包括深埋地下的福爾多核設施已被「徹底摧毀」。

此前,以色列也宣布對納坦茲、伊斯法罕、阿拉克(Arak,又稱Khondab孔達布)和德黑蘭市內核設施進行了襲擊。

IAEA表示,以色列襲擊了正在建設中且尚未投入運行的孔達布重水研究反應堆(the Khondab Heavy Water Research Reactor),並損壞了附近生產重水的工廠。IAEA稱該反應堆未投入運行,且不含核材料,因此未產生放射性影響。

重水反應堆可用於生產鈽,與濃縮鈾一樣,鈽可用於製造原子彈。

上述襲擊會帶來哪些風險?英國智庫倫敦王家聯合服務研究所(RUSI)高級研究員Darya Dolzikova表示,針對核燃料循環前端設施(即鈾準備用於反應堆的階段)的襲擊主要帶來化學風險,而非放射性風險。

她說,在鈾濃縮設施中,六氟化鈾(UF6)是主要關注對象,「當六氟化鈾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時,會產生有害化學物質。」她解釋,「風力較弱時,大部份物質會沉積在設施周邊;風力較強時,物質會擴散得更遠,但同時也會更廣泛地分散,但地下設施中有害化學物質擴散的風險較低。」

英國萊塞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民用安全與安全單位負責人Simon Bennett表示,當地下設施遭到襲擊時,環境風險極低,因為「核材料被埋在可能數千噸的混凝土、土壤和岩石中。」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核政策項目聯合主任James Acton指出,「六氟化鈾的化學形式是有毒的……但它其實不會擴散到很遠的地方,且幾乎不具放射性。」他表示,襲擊鈾濃縮設施「不太可能造成重大場外後果」。

外界主要擔憂來自針對伊朗波斯灣沿岸布殊爾(Bushehr)核反應堆的襲擊。6月19日,以色列軍方稱已襲擊了布殊爾一處設施,儘管隨後又稱該聲明係誤報,但此舉已在海灣地區引發了擔憂。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流行病學名譽教授Richard Wakeford表示,對鈾濃縮設施的襲擊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化學問題」,但大型核反應堆受到嚴重損壞「則是另一回事」,放射性元素可能通過揮發性物質的煙羽(plume,從工廠煙囪中連續排出外形呈羽狀的煙體,也稱煙流)可能直接進入海洋。

Acton表示,對布殊爾的襲擊「可能引發絕對的放射性災難」。

海灣國家擔心,對布殊爾的襲擊會嚴重污染海灣水域,危及飲用水來源。

據知情人士說,儘管目前尚未發現放射性污染跡象,但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密切監測襲擊後可能出現的任何環境污染,已制定應急計劃,以應對海灣地區水和糧食安全面臨的威脅。

在阿聯酋,淡化水佔飲用水供應量的80%以上,巴林自2016年起完全依賴淡化水,地下水資源則100%用於應急儲備,卡塔爾也100%依賴淡化水。沙特阿拉伯儘管擁有較多天然地下水儲備,截至2023年,約50%的供水來自海水淡化。

某些海灣國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曼和阿聯酋可以從多個海域取水,但卡塔爾、巴林和科威特則完全依賴海灣水域。#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道)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