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將最早於2028年起面臨更頻繁的「降水鞭打」(旱澇急轉)現象,即旱災和暴雨急劇交替。研究指相關風險增加的成因主要在於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傳播型「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簡稱MJO)的現象將會顯著激增。
MJO是指一種向東傳播的行星尺度擾動現象,其主導著北半球冬季熱帶地區的季節內(指30至90天)氣候變率。作為次季節預報(即二至六周前的天氣預測)最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之一,其對全球降雨型態、極端天氣、熱帶氣旋生成、季風系統及中緯度環流型態皆有深遠影響。
過去研究普遍指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氣候暖化會加速MJO傳播,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存爭議,而且不同理論對傳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由科大牽頭的研究團隊採用了第六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中的28個耦合大氣環流模式(CGCMs),展開分析工作。
研究團隊預測,與歷史基準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紀末,快速傳播型MJO事件將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稱「跳躍型」MJO事件(即對流突然轉移的快速傳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將更加頻繁。所謂「跳躍型」MJO的形成機制源於強烈的西傳赤道羅斯貝波(Rossby wave),該波動能阻斷MJO常態東傳進程,同時在西太平洋激發新的對流活動,導致MJO相關異常訊號呈現非連續的空間躍遷特徵。
「全球『降水鞭打』現象日益受到關注,近期有研究顯示,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這類事件已增加了31–66%。」論文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鄭達勳博士解釋研究成果時指出:「2022年美國加州的旱澇急轉就是典型案例,當地首先經歷了嚴重的乾旱與山火,隨後再遭遇破紀錄的暴雨,引發洪災與山崩。MJO事件的加速將大大縮短應對複合災害的反應時間,若無適當調適措施,社會將會措手不及。」
他進一步指出,隨著氣候暖化,快速MJO事件會不斷增加,這將帶來更頻繁的極端乾濕天氣現象。若高排放的情況持續,此趨勢最早將於2028年顯現。身兼鄭博士導師的科大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陸萌茜強調,此研究對推進「無縫隙」天氣氣候預報技術,及對自然與人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她補充:「未來數值模式若能有效模擬MJO多樣化的傳播特徵,這將會提升我們對極端複合天氣的預測能力,預警時間可提前至四至五周以上。這並將會顯著減少因極端複合天氣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破壞。」
這項研究已於《自然-通訊》發表。@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