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火輝煌的香港,還能在哪裡看到螢火蟲?小弟一直以為螢火蟲只能在偏遠的田野或水澗邊才得一見。它們腹部發出青綠色的亮光,飛舞在夜色中。以往賞螢時,我們都會用紅光電筒照明,避免刺激這些怕白光的小生命。
這次,託朋友介紹,有幸參與「虎地坳螢火蟲拯救隊」的導賞活動,由於周邊發展工程,對螢火蟲棲息地產生影響,上水虎地坳義工們決定對受工程影響的螢火蟲進行遷徙活動,小弟有幸在4至5月記錄遷徙過程,並聆聽守護者協哥與列哥講解螢火蟲的種類與習性,對這些微光精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與「螢火蟲拯救隊」同行
全球已知的螢火蟲品種超過120種,香港記錄在案的有29種,而在虎地坳一帶就曾發現6種。當中最特別的,是屬於「追光螢」的幾個品種。與常見的避光螢火蟲不同,這些螢火蟲反而會被光源吸引,從泥土中爬出,甚至可以在路邊草叢中發現蹤影。儘管牠們不怕光,我們仍需避免使用強光照射,以免干擾其生活節奏。
更令人驚訝的是,虎地坳的部分螢火蟲屬於「爬蟲類」——牠們不會飛,而是在地面緩慢移動。據目前了解,這類型的螢火蟲僅在虎地坳發現,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
在兩次導賞活動中,我們觀察到兩種品種:一是寒冬巨凹螢:腹部只有一點點青綠色光點。雌蟲為爬蟲類,會發光;雄蟲則不發光。二為莫氏光螢蟲:身體共有31個細微光點,呈青綠色,在香港列為二級保護物種。
為了發現牠們,我們須凝神細看草叢邊的微光,找到後小心以柔和綠光觀察。若靠得太近,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會令螢火蟲周圍氧氣減少,導致其發光酶活性降低,光點也隨之熄滅。不過,只要稍作退後,光點又會重新亮起。
因此,每次拍攝都必須又快又輕巧,否則這稍縱即逝的光芒便會錯過。
棲息地危機 微光正在消失
可惜的是,這片奇妙生態也正面臨威脅。虎地坳屬於「古洞北發展計劃」的範圍,近年多項工程在周邊展開,泥土回填與地貌改變,使螢火蟲的棲地日漸縮小。不少雄性螢火蟲因環境改變而無法生存,繁殖數量明顯下降。
今年的氣候亦對螢火蟲不利,氣溫與濕度都低於往年,導致螢火蟲的數量驟減。協哥與列哥都坦言,今年的情況「特別稀少」。
拯救行動 在清拆前最後努力
據悉,六月底後,虎地坳近文錦渡路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將被清拆,正是爬蟲類雌性螢火蟲的重要棲息地。為此,「螢火蟲拯救隊」在五月內展開搬遷行動,盡量在受影響範圍內尋找螢火蟲,並轉移至已篩選出的適合棲息新址。
這是一場與時間競賽的守護行動,只盼能為這些發光的小生命保留一片容身之地。@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