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隨著暑氣漸長,三伏天即將到來。今年的三伏天,適逢閏六月遇「母伏」,僅30天,十年難遇,有許多預兆。

「公伏涼颼颼,母伏熱死牛」

今年三伏是在7月20日入伏,也就是黃曆六月二十六,雙數日入伏被稱作「母伏」。民諺說「公伏涼颼颼,母伏熱死牛」,預示今年會是一個高溫難耐的夏季。

老話說「六月怕入伏」,今年是雙春閏六月年,整個三伏都沒出六月,可以預見將會迎來一個酷暑。

民間還常說「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通常入伏時間是在7月11日到7月21日之間,今年入伏落在7月20日,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是百姓所說的「晚入伏」,這也預示今年夏季會十分炎熱,不好過夏。

「最短」三伏天 十年難遇

三伏天的推算,是依據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開始,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

今年的三伏天,初伏是從7月20日-7月29日;中伏是從7月30日-8月8日;末伏是從8月9日-8月18日,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俗語說:「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涼悠悠。」如果立秋逢庚日,恰好是末伏的第一天,這叫做「伏包秋」。

不過,「伏包秋」的時候並不多,通常末伏都是在立秋之後,因此叫做「秋包伏」。今年立秋是8月7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末伏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18日,形成了「秋包伏」格局。

三伏由來與養生

三伏天的歷史源遠流長,《史記.秦紀六》中記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註釋道:「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伏」字有躲避、潛藏的含義,古人認為「伏」代表著陰氣受陽氣所迫,暫時潛藏於地下。對應到人們的生活,在酷熱的暑天裏,人們應尋找蔭蔽之所,減少戶外活動,以躲避暑氣的侵襲。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伏天氣候炎熱,飲食應以「多酸多甘、補氣去火」為原則,可以吃一些消暑粥,補氣清暑、調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綠豆百合粥、冬瓜蓮子粥、荷葉綠豆粥等。還可以吃一些清熱解火的時令鮮蔬,如苦瓜、黃瓜、番茄等。

「汗為心之液」,夏天容易出汗,不僅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所以伏天養心尤為重要。可以吃一些紅色食物,如紅棗、紅豆、車厘子等,養心、溫陽、助眠。#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