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十七》)
【註釋】
賢:指傑出,它有三種用法。第一,在德行上,是賢良;第二,在能力上,是賢能;第三,以明智論,就是賢明。(傅佩榮)
思齊:齊,平等義。見賢思齊,思與之平,願己亦有此賢。
【討論】
本章為孔門心法之關鍵處。「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樣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虧損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朱熹引胡氏曰:「見人之善惡不同,而無不反諸身者,則不徒羨人而甘自棄,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如果一個人真能如此精進,離聖賢亦不遠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首先在於一個「見」字。如果看不見,視若無睹,也就不存在賢或不賢的問題,更沒有思齊或內自省了。所以,第一步必須學會 「見」,就是能夠識別賢與不賢。這裏的「見」應做廣義解。在季氏篇裏,孔子講「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九個方面的自省,就是見的內容,就是日常踐行。
第二,賢與不賢,並非固定的指某一類人,沒有與君子或小人劃等號。賢人,或許也有「不賢」的時候;不賢之人,如果上進,也能變賢。因此本章,應與孔子這句話合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張居正這段話說得比較通透:人之自修者,砥礪之功,固當盡於己,觀感之益,亦有資乎人。如見個有德的賢人,心必羨之,然不可徒羨之,又必自家思想說:「善本吾性,事在人為,他有這等賢德,我何為獨不能?」必勉力奮發,定要與他一般才罷,這是見賢思齊焉。如見個無德不賢的人,心必惡之,然不可徒惡之,又必自家省察說:「為惡甚易,自知甚難,他幹的這等樣事,莫不我身上也有?」一或有之,必當速改以復於善才罷,這是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夫見賢思齊,則日進於高明,見不賢內省,則不流於污下,此君子之所以成其德也。
此外,本篇第三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及第七章——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可與本章貫穿理解。一個仁者,「能好人」,斯於「見賢思齊」類似。「能惡人」,一方面不是把惡人推開,而是使他改變過來,也趨向於仁;另一方面,把人的不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這也接近「觀過,斯知仁矣」。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被稱為「三教」。但在形式上,儒與釋、道有極大的不同,因此現代人爭論,儒之被稱為「教」,這個「教」是宗教之教還是教化之教?竊以為,兩者兼而有之。孔子之教,不同資質的人各有所得,一般人學得了做人的道理、做個好人(是為教化),上士則能入道得法、步入聖域(是為儒教,儒家確有一部份演變為宗教了)。
本章所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教弟子無休地「進德修業」「三省吾身」,類似於宗教中的心性修煉,確是孔門心法之關鍵處。#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論語今讀》(李澤厚著,中華書局,2015)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