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暑熱為主角的一個節氣,在「小暑」過後登場,一般在陽曆7月22日到24日之間到來。小暑一天熱三分,入了大暑就是年中最熱的時節了。大暑之後,就是立秋了。

「冬補三九,夏補三伏」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反映夏季高溫、濕熱天氣讓身體虛弱;也有民諺說「夏天進補,冬天打虎」,中醫有「冬病夏治」的名言,表明夏天也是進補養身的契機。那麼在夏天裏的甚麼時段進補好呢?民諺「冬補三九,夏補三伏」道出了:炎熱的「三伏天」,就是給身體「進補」的好時機;三伏天養生做得好,冬天寒來沒煩惱。

「三伏天」是從小暑中跨度到立秋之初這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整個大暑節氣都涵蓋其中,多與「中伏」交集;俗話說「熱在中伏」正是民間長年的經驗之談。掌握大暑節氣期間為身體「養長」,增強陽氣和防疫能力,年末過好冬。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此時驕陽如火,風速小,濕度大,白天暑氣蒸騰,怎麼補身呢?(Shutterstock)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此時驕陽如火,風速小,濕度大,白天暑氣蒸騰,怎麼補身呢?(Shutterstock)

大暑食補 順應五行相生之道

炎熱會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進補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講究五行相生的食補。夏季以夏至為界,分為火行和土行:從立夏到夏至前這一個半月所對應的五行是火,入了夏至連到小暑、大暑的酷熱期間稱「長夏」,對應的五行是土。轉換為養生要點,即「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長夏大暑的食補養生要點就是養脾胃。這裏結合中醫和民俗的養生智慧,針對長夏養脾胃、健脾袪濕和增強陽氣的目標,提供十種炎夏食補的便利食補方。

一、長夏養脾胃的食補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也就是說,脾胃是一體的表裏,乃是人體臟腑的前線,所以養脾胃就是養陽氣的基礎。脾胃怎麼養?從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黃色、甘味的食物入脾,所以要養脾胃可以多取用黃色和甘味食物。甘味不是人工甜而是自然甜味;五穀雜糧和根莖類食物中澱粉質的自然甜味就是甘味,有助益於強脾健胃。以下是一些簡便的食方。

1、菜粥、南瓜粥:

這是《本草綱目》收集古人的健胃益脾的方子,做法很簡單,用新鮮的蔬菜煲粥,強脾健胃。取用黃色的蔬菜入脾,更是一舉二得,比如南瓜粥。

美味的南瓜粥。(Shutterstock)
美味的南瓜粥。(Shutterstock)

菜粥健胃益脾。(容乃加/大紀元)
菜粥健胃益脾。(容乃加/大紀元)

2、番薯粥、番薯飯、蒸番薯、烤番薯

番薯是黃色的甘味食物,健胃益脾。中醫師推薦早餐吃番薯粥。另外番薯飯、蒸番薯(烤的番薯比較燥熱),都是便利即得的補夏好食。

番薯是長夏補品。(Shutterstock)
番薯是長夏補品。(Shutterstock)

夏天吃番薯粥當早餐,健脾養胃,又有生津止渴功能。(Shutterstock)
夏天吃番薯粥當早餐,健脾養胃,又有生津止渴功能。(Shutterstock)

3、蓮子粉粥

《本草綱目》傳下來的古人補方蓮子粉粥,健脾胃又能止汗、止泄痢,是天然的食療方子。取用現成的蓮子粉,加入糯米,一起煲粥,健脾暖胃,緩解腸胃虛寒,又具有止泄痢、止汗的作用。口乾舌燥,水喝個不停的人適合食用。

4、薑汁蛋

中醫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浙江沿海的台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蛋的風俗。蛋具有豐富營養,薑有開胃健脾促進食慾的功效,還能溫中祛寒。尤其夏天吹冷氣、食用涼飲冰點造成胃中虛冷,可用去皮的薑解虛冷,讓脾胃功能強健起來,因此夏季吃薑也是冬病夏治的保衛之道。中醫告訴我們,薑去皮則熱,留皮則涼,所以脾胃虛寒的人要吃薑補陽,就要去薑皮。這一道民俗食方「薑汁蛋」實際上符應這個中醫學原理,請記住助陽的食物宜於午前食用。

5、雞肉生薑粥

雞肉味甘入脾。《神農本草經集注》記載,雞肉補虛、溫中。《本草綱目》說「生薑粥」溫中辟惡。雞肉加入適量去皮生薑燉湯食用,能夠溫暖脾胃,改善身體虛寒狀況;同時雞肉可以補中益氣,令人健壯。對於身體虛弱勞損的人,《本草綱目》建議用雞汁粥進補。雞汁粥容易吸收,適合年長的銀髮族、身體衰弱的人進補。皮蛋含有蛋白質、維他命A、B2、B3及鎂、鉀、銅等豐富礦物質,營養價值高,口味滑順,風味好,可以一起搭配。

雞肉味甘入脾,補虛溫中,做成雞肉薑絲皮蛋粥是長夏好補品。(容乃加/大紀元)
雞肉味甘入脾,補虛溫中,做成雞肉薑絲皮蛋粥是長夏好補品。(容乃加/大紀元)

二、長夏健脾袪濕的補方

暑熱和蒸鬱的濕氣讓人無精打采,特別是雨水最多的七八月份,也是三伏天的大患;還有吹冷氣機、喝冷飲等等,也會使體內積聚濕氣。脾臟是除濕的臟器,中醫學指出暑熱濕氣對脾臟加大負荷,所以長夏進補,健脾袪濕也是重點。

1、紅豆薏仁湯

《本草綱目》推薦薏苡仁(薏仁)粥,「除濕熱,利腸胃」。薏苡仁是健脾化濕的代表食物之一,常常和赤小豆相提並用。赤小豆藥效利水消腫,效力比小紅豆佳。小紅豆多作食用,紅豆薏仁湯有化濕作用,用冰糖或蜂蜜代替砂糖提味為好。冰糖能入肺、脾,有助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和養陰。

紅豆薏仁是健脾化濕的代表食物之一。(Shutterstock)
紅豆薏仁是健脾化濕的代表食物之一。(Shutterstock)

2、四神湯

蓮子、淮山(淮山)、芡實、茯苓加上豬肚燉煮而成的四神湯,是一年四季健脾袪濕的平補良方。一般常見四神湯中加上薏仁代替芡實,但是效用不相同。薏仁健脾化濕、止瀉、舒筋除痹等功;芡實健脾益氣、止瀉、固腎澀精、去濕;薏仁可用來輔助,但不能代替芡實。

四神湯有健脾袪濕的功用。(彩霞/大紀元)
四神湯有健脾袪濕的功用。(彩霞/大紀元)

3、老鴨燉冬瓜

夏季進補最好的時令燉湯之一就是老鴨燉冬瓜,冬瓜利尿、清熱解毒、生津化痰、消渴解煩悶,是袪濕消暑的好蔬菜;鴨肉可以補虛,還可以化除脾濕、解毒清熱、滋陰養胃。中醫建議複合食方「老鴨燉冬瓜」,袪濕清熱,同時滋陰補體力。湯中再加上薏仁一味,更加強了健脾化濕的功能。

三、長夏食俗:消暑解渴  冬病夏治

1、「二伏麵」:治療「陰中暑」

大暑節氣入中伏(二伏),諺語說「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卷雞蛋。」俗諺中含著中醫學養生原理,告訴人大暑到了吃麵進補。《本草綱目》說小麥做的食物「養心氣,心病宜食之」,麵條的原料正是小麥。同時,溫熱的湯麵和熱粥一樣具有益脾暖胃的保健作用,又可發汗把體內累積的陰涼寒氣逼出去,能治理「陰中暑」(夏天時,冰飲、冷氣的陰氣寒氣聚積體內造成的)。

2、「喝暑羊」:補虛袪寒  安心補中益氣

大暑這一天「喝暑羊」–羊肉湯,可以冬病夏治,改善虛勞寒冷的體質。(圖:林秀霞/大紀元)
大暑這一天「喝暑羊」–羊肉湯,可以冬病夏治,改善虛勞寒冷的體質。(圖:林秀霞/大紀元)

山東南部地區有個民俗——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就是喝羊肉湯,也體現了中醫食療進補的方法。羊肉湯能改善虛弱疲乏的體質,《神農本草經集注》說羊肉味甘,大熱,無毒;羊肉對「虛勞寒冷」的病可以有「夏治」的功能,有改善效果,也有益「補中益氣,安心止驚」,所以也被用來養心養陽。但是要注意羊肉大熱,夏天多吃會使人的內火加劇,一般的人就要慎用,否則大熱上火。

炎炎長夏可以食補,冬病夏治,但一定要分清體質,對症進「補」。進補前先請教專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另外,進補不是吃一頓、兩頓了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中醫說食補好於藥補,食補保養就在於每日用心吃飯的功夫。 #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