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每年7月6日到8日之間,進入小暑節氣的時點就在其中。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此際在長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梅雨一收,天氣就迅猛炎熱起來。夏天最後一個月,小暑連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熱的時節。溫熱風帶來溼熱的小暑,雷雨也相伴,在這樣的時節能做些甚麼呢?灼熱難耐之下如何養護身心?
三伏天 熱浪剋金
小暑節氣中有一個特別被中醫重視的養生時機就要開啟,叫做「三伏天」,中醫學中講「冬病夏治」的時機就在這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有30天或40天,大約落在小暑、大暑、處暑等三個節氣期間。
唐代詩人包佶說:「火炎逢六月,金伏過三庚。」為何年中最炎熱的日子稱「伏」日,又稱「今伏」呢?和「庚」日是甚麼關係?《釋名》解釋「伏」是「金氣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五行屬金)。」也就是說火熱至極的天氣,連金氣(庚)都畏火而伏藏起來避盛暑,所以稱「伏」。一年有三個連成一氣的伏日──初伏(頭伏)、中伏和末伏,都是庚日,三個伏日相連期間就是盛夏「三伏天」,也稱伏夏。
那麼,庚日又是哪一天?從「干支紀日法」來看就知道。每逢天干中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如:庚子日、庚午日等等,天干有十個,故而庚日每十天循環一次。
南北朝的風俗誌《荊楚歲時紀‧第二部佚文輯錄》記載了三伏的起始日期: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有時候,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初庚之間有第五個庚日。所以「三伏天」的期間可能有30或40天。初伏一般落在小暑之後。以2025年來說,三伏天共有30天,初伏是7月20日—7月29日;中伏是7月30日—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8月18日。
古人的經驗說熱在「三伏」,從五行養生來看,三伏天炎火剋金,所以順應之道就是「伏藏」避暑。龐鑄《喜夏》詩對應養生之道說:「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也就是說除非必要,不要在烈日下活動,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可以選擇一天中比較涼爽的時刻出門。
冬病夏治三伏貼
按照中醫春夏養陽袪陰寒的中和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的陽虛陰寒的慢性病,可以「冬病夏治」來調養。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風濕骨疾等等這一類「遇寒則發」的疾病,還有免疫力低下、婦科疾病,可以掌握「三伏天」陽氣旺盛的時機來進行調養。
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三伏天」,正是調整體質、強壯陽氣的關鍵時刻。傳統中醫有「三伏貼」療法,就是在「三個伏日」貼藥物於人體特定穴位,透過人體經脈的傳導溫熱來調整臟腑功能、增強身體陽氣,以達到防病、治病功能,這是中醫「冬病夏治」的保健方式。
三伏天養生飲食要點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氣最盛、濕氣最重的時節,養生調理不要輕忽。此時天氣悶熱,出汗量大,中醫說「大汗傷津液」,大量流汗會導致人體內津液不足。津液不僅是汗液、尿液和口水,還包括體內臟器中的組織液,津液不足會損傷最基礎的生理功能。另方面若大熱天裏飲食失當,容易引發消化不良、上火等症狀。中醫養生以中和為上,在三伏天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
一、飲食清補為主,少食辛熱厚味為妙:
夏季暑濕,飲食宜清淡,不要油膩。過食辛辣或油炸、火烤食物、燥性食物(如羊肉)、刺激性食物(如蔥薑蒜辣椒)、冷飲冰品、熱性水果(如荔枝、龍眼、榴槤、芒果)、酒類、中藥補品、肉類、高油脂高糖等等食物易上火,加重體內濕熱,反使人精神疲倦、食慾不振。
二、節製冷飲防「寒濕困脾」,智慧飲水防中暑為宜:
天熱口渴想吃冰品、冷瓜果來消暑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但生冷反傷脾胃陽氣,中醫說「寒濕困脾」,會導致食慾下降甚至腹瀉、脹氣。因此三伏天裏雖然流汗多,也不能放任大啖冰品冷飲;切勿一口氣喝大量的水以免傷脾胃,一次補充小量水、常常補給為宜,可以防止中熱衰竭。另外喝溫熱飲,可以疏散體內的熱氣,可防止中暑(排不出汗)。
三、適量攝取酸味,生津收汗為佳:
天氣酷熱,出汗多耗損津液又要節製冷飲,那麼怎麼止渴?可以適量攝取酸味食物,自然生津止渴、收斂止汗,又助開胃消暑,例如:李子、桃子、菠蘿、烏梅、番茄、石榴、酸梅湯等等。
四、適當食用瓜果蔬菜,利尿清熱為好:
三伏天的天然祛暑食物中瓜果類當令,如西瓜、苦瓜、黃瓜、冬瓜、絲瓜還有番茄都具有清熱、補水、利尿功效。其中苦味和紅色的食物更是夏天補心、有利於心血管的良品。不過,苦寒食物雖能清熱,對體質虛寒、易過敏或氣喘的人來說應酌量食用,避免傷身。
五、適當食用補津養液的食品為妙
三伏高溫出汗多,中醫辯證「大汗傷津」,因應之道,除了保持充足適當的水份攝取之外,可以輔以滋陰潤燥的食材,如淮山、海藻、海帶、秋葵、蓮藕、百合、枸杞、雪耳、蓮子、雲耳、豆腐、豆漿、牛奶、蜂蜜等等,做成夏日飲品、溫沙拉食用,輕鬆一夏,幫助補充體液,中和體內陰陽。
小暑生活風俗防治溽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暑節氣「溫風至」。自古以來,小暑民俗反應了防治溽暑的方法,以下舉述幾個做法:
六月六 出曬收藏物防霉
俗諺云:「(黃曆)六月六,曬紅綠」,傳說此日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這一天輻射熱度很強,將鎖在櫃中的書畫、衣物出曬,可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蟲。
吃湯麵辟惡 嘗新開胃
雖然伏夏天氣炎熱,吃熱湯餅可以保衛胃氣驅邪氣。《荊楚歲時紀》記載了自魏朝以來在伏日吃湯麵「辟惡」的習俗。因為吃熱湯麵讓體內的暑熱之氣隨著汗液流出,可以保健脾胃之氣,也增強了保衛身體之功能。
也有地方民諺說:「頭伏(初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夏裏食慾不振容易消瘦、抵抗力容易低下,而這時節新麥、新稻都已經收成了,嘗新變換飲食菜單,吃餃子、吃麵或是吃蛋餅開胃,不也是一種保健方法。
小暑不伐樹 環保建功利秋收
小暑節氣連到大暑這個月裏,常常下大雨或發颱風。《淮南子.時則訓》說,小、大暑之月不要斬伐剛剛茂發的樹木,可以強化水土保持功能,以防降水患;此時則是除草、以糞肥沃田疇,帶來秋季五穀豐收的好時期。
(原文──《淮南子‧時則訓》:「是月也,樹木方盛,勿敢斬伐,不可以合諸侯,起土功,動眾興兵,必有天殃。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利以殺草糞田疇,以肥土疆。」)
小暑節氣到,「三伏天」高溫溼熱的也就要到,順其道而行,此時正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關鍵好時刻,也是「吃苦」消暑的好日子。中華文化講中和,順時不違和,開啟「三伏天」養生的開端,正在小暑裏,可不要錯過!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