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和香港的天氣都不似預期。英國連日豪雨,四處水浸;香港繼「超前部署」暴雨後,又刮起十號風波。

風波,何止於天氣。位於新蒲崗的香港文學生活館舉辦「搬遷散書祭」,竟因不可抗力因素提早6日結束;獨立出版書展被左媒指為「反中亂港」。曾經出版自由、賣書自由的香港,書竟被利用為政治鬥爭的利器,反映香港對文化思想的包容程度已斷崖式急墜。

人在英國,未能在第一線親身觀察這些魑魅魍魎的文化現象,唯有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親近書本。英國要看書買書很方便,除大型連鎖書店外,社區慈善二手店多數賣書,價廉物美。早前某一間大特價,一英鎊3本,找到一本想買很久的書:資深傳媒人Jonathan Dimbleby所著的查理斯王子傳記。該書出版於1994年,查理斯自然仍是「王子」,書中使用了大量檔案文獻,還有查理斯訪談內容,當時被視為權威著作。

Jonathan Dimbleby這個名字,對香港稍有留意者應該不會陌生。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最後幾年,他一直留在港督彭定康身邊,做了大量訪談,主權移交後不久便出版了The Last Governor (末代港督)一書,瞬即成為暢銷書,幾年間多次重印。

其實,Jonathan Dimbleby來自傳媒世家,其祖父是記者;但以成就論,其父Richard Dimbleby是英國近代家傳戶曉的傳媒人、播音人。他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個戰地記者,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無線廣播——在二次大戰的前線做了大量報道,最經典的莫過於1945年隨英軍進入德國後在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進行現場報道,讓世人第一次知道納粹集中營屍橫遍野、慘絕人寰的實況。

後來,他協助BBC發展電視作為一個可靠的新聞平台,現場直播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禮、邱吉爾喪禮等。他在英國乃至全球廣播業的江湖地位,在他1965年逝世後表露無遺:全球各地的哀悼信如雪片飛來,遠至莫斯科也有(當時正值冷戰)。他被形容為「BBC之聲」、「英國之聲」。有聽眾寫道:「英國失去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播音員,對我而言電視變得黯然失色,令人感到淒涼。」連消防局也為他下半旗。

香港人往往以為制度是最重要的,但負責讓制度運作的始終是人。林彪作為文革反派人物,千錯萬錯,但他那「四個第一」的「人的因素第一」從字面上看的確如此:好的制度若欠缺了靈魂人物,又或者這幾年大家看的那樣、制度裏面的人好像突然換了另一個腦袋,制度便會淪陷。可信的制度,要靠可信的人捍衛。

走筆至此,想起「末代港督」一書的中文譯本。那年台灣出版社為了急急推出市場,書中錯漏之處達健力士級數:Causeway Bay變成「堤道灣」而非銅鑼灣,Admiralty變成「海軍上將職位」而非金鐘,Waterloo Road變成「滑鐵盧路」而非窩打老道,主角Chris Patten彭定康變成「克里斯.派登」。

是人將書變成鬥爭工具,也是人將書變成一塌糊塗。◇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