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江南有個姓鍾離的縣令,他和鄰縣的許縣令曾經定下兒女親家之約,然而後來因為一件事,兩家人高高興興地廢了約各自另結親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那一年中,鍾離縣令的女兒和許縣令的兒子就要結婚了,鍾離縣令於是透過牙儈(中介)買了一個婢女,準備讓她陪著女兒嫁過去。
有一天,這個婢女在堂前打掃,她停下來瞅著地面上一個低窪的地方,瞅著瞅著竟然掉下了眼淚,神情悲傷。這一幕正巧被鍾離縣令看到,他覺得很奇怪,便問她怎麼回事。
婢女哭著說:「在我小時候,我父親就在這個低窪處挖了一個毬子窩,讓我玩球。多年過去了,而這個毬子窩還是老樣子,我一看到它就讓我想起了父親和過去的生活。」
(註:「毬」是用皮革縫製而成的近於圓型的皮球,裏面填充毛髮、米糠等實心材料。 玩毬球是古代的踢皮球遊戲,就是「蹴鞠」遊戲。)
鍾離縣令聽了非常震驚,問道:「你父親是甚麼人?」
婢女回答:「我父親是前任的縣令。他去世後,家道中落,我就流落民間,後來被賣作了婢女。」
鍾離縣令立刻叫來了牙儈詢問,接著又向老官吏核實,最終證實了婢女的身份。
當時,許縣令家要來提親的日子本已經定下來了。鍾離縣令立刻寫信給許縣令,請他暫時停下婚事的進行。鍾離縣令向許縣令道出了原委:「我為女兒買了個陪嫁的婢女,結果竟然是前任縣令的女兒。我特別憐憫她,為她感到悲傷,於義理來說,不應該讓她長此受辱。我要把我女兒的嫁妝先拿出來,為她找個夫婿把她嫁出去。然後,再等一年,讓我為我女兒再準備嫁妝資金,讓她嫁到您家,您看可以嗎?」
許縣令回信說:「蘧伯玉(蘧瑗,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以善於改過、品德高尚著稱)尚且以獨自做君子為恥,您怎麼能獨佔所有的仁義呢?我願意讓前縣令的女兒嫁給我的兒子,然後您再為您的女兒另尋良好的人家嫁出去。」
於是,兩家人「義無反顧」地解了婚約,高高興興地為前縣令女兒辦婚事。前縣令女兒嫁入許縣令家門,做了許家的兒媳,而鍾離縣令的女兒在日後也另結了良人。可謂皆大歡喜也!
故事來源
宋朝魏泰(字道輔,襄陽人)在小時候,曾聽祖母集慶郡夫人說過這個江南的故事。魏泰聽這個故事時年紀還小,不過他清楚記得祖母說完這個故事,感嘆道:「這樣的事情,老一輩的人常常做,如今卻是難得一見了!」魏泰很遺憾當時自己沒能記住這兩位縣令的名字,但是他把這件事記錄在所著《東軒筆錄》中,心想,可以激勵天下有仁義之心的人。
後話
本文中提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君何自專仁義?」(蘧伯玉尚且以獨自做君子為恥,您怎麼能獨佔所有的仁義呢?)這話是本於[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孝靈皇帝上之上篇。原文的語境是:在東漢桓帝黨錮之禍時期,東漢大臣、名士張儉受到宦官侯覽誣陷,四處亡命,名士李篤冒險收留他。外黃縣縣令毛欽奉命帶兵到李篤家拘捕張儉,反被李篤的仁義之舉所打動。毛欽遂而在對話中,引用蘧伯玉的典故對李篤說:「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委婉地表達了他對李篤仁義之舉的認可,並暗示自己也想參與這仁義之舉。這句話體現了一種兼善共濟天下的高尚情懷。果然,縣令毛欽空著手離開了。#
資料出處:宋 魏泰撰 《東軒筆錄》
看更多【救世古鑑】系列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