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戰勝利80周年臨近,中共密集推出抗戰劇與紀錄片,宣傳「銘記歷史、弘揚民族精神」。有學者指出,此類影視作品實為政治敘事工具,藉以強化民族主義與黨史認同。
2025年9月3日被中共認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80周年。中共廣電總局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密集部署宣傳安排,配合紀念活動和相關政治儀式。據央視早前公布的重點劇目清單,多部抗戰題材作品近期陸續播出,如《我們的河山》《歸隊》等,均屬典型「主旋律神劇」。
然而,歷史學界普遍認為,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才是正面戰場的主力,承擔大多數大型會戰與傷亡。中共主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則主要從事敵後游擊戰。這一基本史實在官方影視敘事中往往被淡化甚至取代,造成歷史認知的偏離。
對此,研究民國史的香港學者劉強(化名)博士指出:「中共習慣透過影視媒體重塑歷史角色,使自己成為抗戰勝利的象徵。但根據中外史料統計,正面戰場的犧牲者九成以上是國軍士兵。當局反覆重播抗戰劇,不僅是對歷史的選擇性紀念,更是『重新分配歷史功勞』的行為。」
而新華社近期則以正面角度報道,稱這些劇集「緊扣時代主題,突出人民立場」,通過藝術再現抗戰歷程,旨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等。
旅歐中國影像史研究者蔡先生7月29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抗戰劇歷來承載政治功能,特別在重大紀念節點前後,「這類劇集不僅在重複講述歷史,更在建立一種高度統一的民族記憶結構。當局通過這些敘事,把國家苦難、民族犧牲與執政黨的合法性捆綁在一起,強化官方意識形態。」
他指出,抗戰劇在廣電系統長期被優先投資,是因為它所傳達的政治價值遠大於娛樂意義,「它們不是電視劇,而是一種影像工具,是中共黨史、民族主義與政權合法性的自我保護。」
中國文史學者齊先生表示,從內容角度看,當前抗戰劇的創作空間極為有限,呈現出高度套路化的傾向,「主角永遠正義、敵人永遠臉譜化,這樣的作品難以真正感動人。記得有一次看《紅色娘子軍》,台下學生在竊竊私語『一群持槍的人怎麼打不過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兵?這不合常理』。所謂『銘記歷史』,更多是政治灌輸。」他認為,官方藉助抗戰題材,既迴避現實議題,也試圖統一價值判斷,觀眾被動接受單一版本的歷史。
今年官方重播與推出的新劇亦多為舊作翻拍或政治審批主導,如《太行英雄傳》《黃河在咆哮》等,多強調「黨領導抗戰、群眾跟黨走」的框架。
對此,吉林作家金先生表示,近年來中國影視創作在政治審查下越發受限,反映社會現實與探討普世價值的劇集被邊緣化。他對《大紀元》說:「宣傳民主、人權、信仰自由的劇本根本無法過審,而抗戰題材只要強調黨領導、民族苦難,很容易就能播出。一些創作者甚至收到明文通知,不得改編傳統文化題材,以防出現諷刺當局的解讀空間。」
他繼續說:「所謂主旋律劇,根本不是文藝創作,而是政治產品。幾十年來,政治正確扼殺了真正的創作活力。」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觀眾對抗戰劇的重複生產表達不滿。一位北京網民留言寫道:「劇情雷同,看十分鐘就知道結局。」另一位評論稱:「真正值得紀念的,不是勝利,而是每個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
自2015年起,中共政府將每年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此後,每逢該日,全國廣電系統便例行推出各類抗戰影視作品與紀錄片,逐步形成「制度化紀念模式」。2025年作為「整周年」,宣傳力度更勝往年。
有評論認為,中共此次集中推出抗戰劇,不僅在為紀念活動營造氛圍,更試圖在經濟低迷、社會信心不足的當下,重塑民族主義敘事,以維繫執政合法性。未來數周,中國觀眾將在各種播出平台頻繁接觸這類「記憶工程」的影像作品。#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