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奇蹟」曾經有口皆碑,而台灣之所以能有此種美譽,經濟起飛乃至快速發展,經濟增長率高、失業率低(甚至充份就業),以及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亮眼成績受到矚目。而之所以會有此種炫人成果,早年就採行「出口導向」策略是主因,也就是出口貿易帶動發展。研究顯示,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利用充沛的人力,進行加工出口的生產形態,將比較利益作了充份發揮,使台灣的經濟發展了起來。

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出口貿易體系,對市場變動的敏感反應,以及靈活的調整是一大特點。也是早年促成台灣的貿易、經濟增長快速的一大要因。台灣中小企業呈現高度的出口導向是非常特殊的,研究觀察顯示,大多數的台灣中小企業只需從事製造,根本不必擔心其製品的市場問題。因為台灣中小企業的行銷責任係由日本商社和出口市場的進口商所擔當,也就是台灣中小企業與日本商社、跨國商社和出口市場的進口商合作,從事著「國際分工」。於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可以專業於製造和生產勞動密集的產品,他們一點也不必擔心行銷問題。不過,從事代工生產的獲利率相對低,而且也易於被限制在某些勞動密集和成熟技術的產業上。以致中小企業的技術難以升級,經營規模無法擴大,而且也不能增進行銷能力。所以如何促進國際行銷並擴大國際市場是台灣經濟更上一層樓的重大課題。

我們知道,早年台灣中小企業主提著一隻皮箱,在浩瀚國際市場尋找商機,非常辛苦,效果也有限,他們只是在「賣東西」,並非在作行銷,畢竟行銷、尤其國際行銷被認為是「規模經濟」,因而台灣經濟是由「國際分工」方式促進的,但隨科技一日千里的突破,電腦、互聯網、網站平台、以至AI的普遍,經由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大瘟疫的肆虐,「閉門家中坐」的「定點國際化、全球化」已實際演練,行銷已突破地域、國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等特性的限制,更不是「規模」所能限制的,不論是個人或團隊、組織形式都可以從事的。不過,主角是「活生生的個人」不但不變,還更凸顯其重要,而人性本善和誠信、信任的基本道德更為要緊,於是「走回傳統」恐怕是一條正確的明路。

2003年我寫了《誠心服務何愁商機不來?》這篇短文,正值台北大張旗鼓舉辦「國際招商大會」,希望藉以吸引外資,究竟台灣需要甚麼樣的產業?我們又有何相對優越條件吸引人家?追根究柢,企業規模大小、品牌經營不必然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否有心」去做更是重要。我在文章中引用李家同教授的《在倫敦發現南投的梅子醬?》和劉孟奇教授的《為甚麼到墾丁還吃麥當勞?》兩篇短文。前一篇對英國的約克夏茶銷到南投埔裏小鎮,而南投美味的「南投梅子醬」卻在當地的大小賣場都遍尋無著。李教授納悶問說:天涯海角既可任我們產品遨遊,為何還讓孤芳自賞的舊習慣停留呢?為何台灣民間真正好吃的梅子醬、洛神花果醬等等不勝枚舉的具地方特色產品,怎沒人替他們包裝、宣傳呢?後一篇劉教授問說:「在政府大力推動觀光產業時,旅客真正為當地創造收益了嗎?他舉例說,台北到屏東的旅客若一下高速公路就直驅墾丁,對沿途的鄉鎮毫無興趣,且到屏東還是主動往墾丁的麥當勞報到,而不會想:既然千里迢迢到了這裏,何不找當地小吃,試看看當地的飲食特色?

因為麥當勞是具有「高度商譽」的品牌,當旅客走進墾丁的麥當勞時,他不必擔心因為自己是外來者,在搞不清狀況下,就走進了一家專門敲詐觀光客的「黑店」。因為他知道,麥當勞是個世界性品牌,

花了許多錢做廣告建立形象,今天如果這家麥當勞提供令人失望的服務,將會嚴重損及它的商譽。換句話說,品牌與商譽等於是麥當勞押給消費者的「人質」。消費者只要相信「麥當勞不會為了坑我一個漢堡,而損失價值上億美金的品牌商譽」的簡單道理,又對當地小吃店心存疑慮,就會毫不猶豫地走進任何一家他從沒去過的麥當勞。而麥當勞商標代表的「這個企業可以讓消費者信任的商業道德」,恰恰就是這個品牌最值錢的地方。那麼,建立品牌、口碑,是否非得大企業才可以呢?麥當勞的前老闆格林柏格被問到麥當勞經驗中持續不變的元素時,提出:「在一間乾淨的餐廳裏吃很棒而又新鮮的一餐」這個簡單答案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無關規模大小。

由這兩篇短文和麥當勞老闆的談話,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規模」其實不是產品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關鍵是在「是否有心」去做。在資訊宣傳包裝方面,以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並不需要耗費太大,只要多用點心思去做就可做好。而對觀光景點、地方特產而言,地方居民若能做「良善」的服務,將環境保持乾淨,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為觀光客設想,儘量讓觀光客覺得方便、舒服、安全,其實並不必要支付多大的資源和費用,也並不一定非得有多新奇的創新就能吸引住消費者了。當然,眾志成城,大家和衷共濟、分工合作,是很重要的先決條件,而找回「真誠的心」,「誠心服務」何愁商機不來?

這是我在二十多年前的看法,在今日「天涯若比鄰」、AI時代不但不過時,當「假、惡、鬥」氾濫已是家常便飯的現時,更凸顯其重要,這本凱爾‧赫加提著作的《全球遊牧》或可作為印證。

如作者所言,由於通訊科技和數碼經濟,全球商務人士不再需要一本飽經風霜的護照,才能在全世界工作,和國際同業間的交流劇增,每年有一到兩次面對面的會議,被點擊一個按鍵,然後進入視像會議

所取代。人們比以往進行更多協作。時差已過時,視像會議疲勞正當道。相隔乘千上萬英里之遠的問題與誤會,如今必須遠距解決。在家工作將會演變成到處工作,更多的工作內容可在任何地方完成,但多樣化的工作與溝通風格,將會持續創造出昂貴的障礙。今天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業務的挑戰,包括處理文化這一無形的障礙,該障礙將在遠距下發生。如何與客戶和新員工建立新關係?需做甚麼讓員工感到參與、健康和活力?如何遠距聽別人說話等等。本書以「十堂課」講述真實的故事,展示了企業將業務擴展至全球新興市場時,可能和確實會出錯的事,在寓教於樂中,幫人採用更明智做法的起點,教我們如何在全球文化中溝通且取得成功,很值得一讀。#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