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中國知名汽車媒體「懂車帝」聯合央視推出《懂車智煉場》節目,對36款主流新能源汽車的輔助駕駛系統進行了一次實測,旨在檢驗智能駕駛系統在各種環境下的反應能力。結果卻令人震驚:沒有一款車型能完美通過所有測試項目,整體通過率遠低於車企宣稱的「高階智能駕駛」水平。
TeslaModel 3與Model X以近90%的通過率成為唯一「贏家」,而國內品牌如華為智界、小米SU7、比亞迪漢等表現慘澹,甚至全項失敗。這場測試不僅撕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的「高科技」面紗,引發公眾對中國車企智駕安全性的質疑,更暴露了行業技術短板、虛假宣傳與監管缺失等深層問題。
測試結果:宣傳泡沫下的技術真相
這次實測在15公里封閉高速及城市道路上進行,模擬6類高速場景(如消失的前車、野豬橫穿)和9類城市場景(如兒童突然衝出、轉盤匯入),共計416次測試(高速183次,城市233次)。這些場景貼近現實極端路況,考驗系統在感知、決策與反應的完整性。測試結果顯示:
高速場景:183次測試僅通過44次,通過率24%。70%車型在「消失的前車」場景直接撞車,53%無法避讓夜間施工貨車;「野豬橫穿」場景通過率僅4.5%,多數車型誤判障礙物為「膠袋」或「陰影」,未煞車直接撞擊。
城市場景:233次測試通過103次,通過率44.2%。42%車型無法及時剎停「兒童衝出」場景,TeslaModel X以88.9%通過率領先,國內品牌如智界R7、阿維塔12排在其後(通過7次)。
Tesla表現:Model 3與Model X通過5/6項高速測試,僅在「野豬橫穿」與「高速施工」場景失誤,整體通過率近90%,遠超國內品牌(最佳通過3項,多數0—1項)。
國內品牌:比亞迪漢、小鵬P7通過率0%,問界M9、小米SU7在關鍵場景(如夜間障礙、消失的前車)直接撞車,AEB(自動緊急煞車)功能失效。
測試暴露了中國車企智能駕駛系統在算法、系統協調與場景適應性上的顯著短板。例如,問界M9在施工場景因AEB與NOA(導航輔助)系統衝突,導致避讓失敗,凸顯國內品牌硬件堆疊(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影機)看似強大,但系統融合不足,算法優化滯後。
相比之下,Tesla純視覺方案依靠全球駕駛數據與模擬器訓練,模仿人類司機動態判斷,展現更穩定、更果斷反應能力。TeslaCEO馬斯克在社交媒體轉發了測試影片,強調在無中國本地數據情況下仍獲第一。這揭示出國內品牌在核心算法與數據處理上的差距。
測試中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多數智能駕駛系統在關鍵時刻失效,形同「輔助撞車」。測試顯示,開啟輔助駕駛的「事故倖存率」僅17%,遠低於國內宣傳的「L3級甚至媲美L4級」輔助駕駛能力。2024年,全國涉及輔助駕駛功能的交通事故投訴量已達327宗,較2023年同期增長47%。
比如,2024年3月,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在NOA(導航輔助駕駛)模式下遇到維修路段的路障,以97km/h速度撞護欄起火,3人遇難,AEB未觸發。這些事故無不指向一個殘酷事實:當前智能駕駛僅為L2級別,需全程人工監管,而車企宣傳的「高科技」神話可能是致命陷阱。
虛假宣傳:從「遙遙領先」到信任崩塌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智能駕駛作為核心賣點,在營銷宣傳中通過高調發布會與模糊術語打造「科技感」與「安全感」。典型宣傳包括:
華為:余承東在問界M7/M9發布會上宣稱ADS 2.0「遙遙領先Tesla」,用「L2.999」暗示接近L3,稱M9「想撞都難」,無需操控。
小米:雷軍在SU7發布會上宣稱AEB可135km/h剎停,高速領航「每300km接管不超1次」,營造全場景無憂假象。
小鵬:宣稱「全場景無斷點NOA」,暗示媲美老司機的自動駕駛能力。
比亞迪:連7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海鷗也標榜「天神之眼」高階智駕,模糊功能邊界。
這些宣傳通過企業領導人豪言壯語、炫酷演示與廣告影片,塑造「解放雙手」「閉眼開回家」的願景。然而,測試結果表明,這些所謂「高階智駕」在真實路況下不堪一擊,多數系統甚至連基本避障都無法完成,遑論「媲美L4」。
中國車企利用訊息的不對稱,製造「全場景自動駕駛」假象,誘導消費者誤以為可完全脫手駕駛。發布會上的演示往往在理想路況下進行,掩蓋系統在複雜環境中的短板。更令人警惕的是,部份車企採用「最後一秒退出」機制,即一旦系統識別到即將發生碰撞,它會立即中斷接管、將控制權交還駕駛員,試圖規避法律責任。
事故發生後,車企統一口徑稱「駕駛員未監管,脫手違規」,以免責聲明撇清關係。例如,問界M7事故後,華為強調「未配備高階AEB」,小米SU7則將事故歸咎於「車主操作不當」。這種「卸責」策略讓消費者成為最大受害者,信任危機也隨之爆發。
此外,國內車企還利用「愛國主義」情緒包裝品牌,通過「國產超越Tesla」「科技自主遙遙領先」的話術吸引流量。華為的余承東、小米的雷軍等通過「企業家人格化」營銷,結合「愛國敘事」,放大品牌影響力。
類似做法在其它行業也有體現,比如,娃哈哈的宗慶后以「愛國企業家」形象營銷,卻被曝海外設信託基金,形象崩塌。過度依賴「愛國牌」營銷雖能短期獲利,但長期損害品牌信譽,最終可能因現實反噬而重創用戶信任。
技術差距:硬件堆疊與算法軟肋
據行業估算,Tesla每年投入超20億美元用於AI與算法研發,遠超國內車企。在本次測試中,Tesla的突出表現得益於其純視覺技術路線,僅用7個攝影機,依託先進算法與數據驅動實現環境感知與決策控制。其核心優勢在於以下三點:
第一、成本效益:Tesla智駕系統成本比國內激光雷達方案低約40%(激光雷達單件約500美元,攝影機僅幾十美元)。低成本硬件釋放資源用於算法優化,保持技術領先。
第二、單一邏輯避免衝突:純視覺方案以FSD為核心,從感知到決策一氣呵成,避免多感應器數據衝突,反應更穩定。
第三、全局數據與模擬器訓練:Tesla利用全球數百萬車主駕駛數據,通過自研模擬器(World Simulator)重現複雜場景,訓練算法模仿人類司機的動態判斷。比如,在「野豬橫穿」場景中,Model 三成功減速、打燈、從2.5米縫隙穿過,展現類似老司機的果斷判斷。
測試結果表明,技術突破依賴數據積累與算法創新,而非感應器數量。國內車企普遍採用硬件堆疊策略,配備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高成本感應器,理論上覆蓋無死角,但實際效果不佳。主要問題包括:
首先,系統協調性差。國內品牌看似硬件豪華,卻存在嚴重的算法協調問題。一旦遇到複雜環境,多感應器訊息衝突,系統容易「當機」,出現延遲或失誤。
其次,算法優化滯後。國內品牌依賴本地數據,缺乏全局訓練,感知與決策鏈條不完整,遇突發情況易失靈,如在「野豬橫穿」場景中,多數車型誤判為低優先級物體(如膠袋),未觸發煞車,暴露算法對邊緣場景的處理能力不足。
再次,研發投入不足。國內車企研發在算法與數據處理上投入有限。
2024年,比亞迪研發支出約400億元,但僅10%用於智駕算法,遠低於Tesla的專項投入。硬件堆疊雖能提升「科技感」,但無法轉化為可靠性能。
最後,高成本低回報。激光雷達等高成本感應器推高智駕套件溢價(3萬—6萬元),增加消費者負擔,卻未提升安全性。例如,小米SU7高配版智駕溢價4萬元,但在測試中AEB未觸發,形同擺設。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分級,當前所有智能駕駛系統均為L2級別(部份自動化,需人工干預),遠未達到L5全自動駕駛。即使Tesla在美國Motor Trend測試中也僅「勉強及格」(約60分),存在幻影煞車(因陰影誤判急剎)、自殺式轉向(無徵兆轉向對向車道)、紅綠燈失誤(闖紅燈或猶豫)等問題。
社會現象:監管空白與情緒化消費
截至目前,中國仍無統一的智能駕駛標準,車企可隨意使用「L2++」、「高階智駕」等模糊術語,誤導消費者。由於缺乏強制標準與功能邊界規範,車企通過免責聲明將事故責任推給車主,營銷與安全形成尖銳矛盾。
負面消息常被壓制,消費者維權困難。例如,2024年5月,比亞迪騰勢車主因吐槽車輛故障被拘留7天。車企通過公關與法律手段壓制質疑聲音,消費者缺乏獨立訊息來源,維權成本高昂。這種環境加劇了訊息不對稱,消費者難以辨別宣傳與現實的差距。
此外,國內輿論環境導致大眾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被「愛國敘事」情緒裹挾,形成盲目消費和情緒化支持。再加上短片平台(如抖音)算法強化單一訊息流,加劇公眾認知偏差和非理性情緒,使質疑聲音被標籤化為「不愛國」。
智能駕駛亂象並非孤立現象,類似問題在食品安全(如鉛中毒)、對日核廢水輿論等事件中也有體現。算法與民粹結合製造「虛幻認知」,公眾缺乏事實校正機制,易陷入情緒化消費。
結語
懂車帝的測試反映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浮躁、監管缺失與公眾認知偏差。這不僅是行業問題,更是制度漏洞,讓消費者成了監管滯後與虛假宣傳下的犧牲品。智能駕駛作為行業的未來方向,承載了民眾對便捷與安全的期待,需要靠真實數據與技術積累,而非PPT與情懷。
國產智駕的宣傳,利用了訊息差和民族情緒,讓消費者相信「國產已全面超越Tesla」。這種認知模式,不僅出現在汽車行業,也出現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事件中。杭州自來水異味、甘肅兒童鉛中毒事件,都是這種邏輯的翻版:靠情緒化宣傳掩蓋問題,維持信任。然而,掩蓋問題只會讓危機以更暴烈的方式爆發。最終換來的,是信任體系的全面坍塌。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