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云:「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立秋後題》)描寫立秋悄悄地來了,此時盛夏餘氣仍然熾熱。立秋節氣的起點每年落在西曆8月7~9日之間,2025年是在8月7日這一天。從立秋到秋天第二個節氣處暑前這段日子,還處於三伏天的時段,盛夏餘熱未盡,秋陽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稱。俗話說:「秋老虎會咬人!」因為這期間的燥熱耗氣傷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養生也多有相關。在這隱藏「肅殺」的季節裏,秋天養生要掌握哪些要點呢?秋天如何補呢?

秋季養生要點

一、養陰

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是順著季節的特性進行身心的調養。秋天到了,自然界萬物由春夏的生長開始轉向「收」縮,所以秋天養生要以養陰為主。養陰就是滋養人體的血液和津液,讓身心保持滋潤、平衡的狀態。

二、養肺

從五行之道來看,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秋天又是乾燥的氣節,所以秋天養生以養肺滋補津液(身體水份的總稱 )為主。秋天時容易發生一些症狀,如:口乾、唇乾、鼻乾、咽乾、皮膚乾裂和大便乾結等,要「治其根,養其本」,解決之道就在秋天養肺。

三、潤燥

立秋到處暑的天氣燥熱又日益乾燥,忌吃辛辣乾燥的食物,如羊肉、蔥、薑,避免上火傷津耗氣;可吃酸味蔬果以防止肺氣過盛而損傷肝氣,增強脾胃功能。同時,建議多多補充滋陰潤燥的食物,過個舒暢的秋天。

四、平補

秋天不宜大補,因為夏天的暑熱常常使人食用冷飲過度,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吸收功能變差。此時大補會加重脾胃負擔,所以初秋養生當以不油膩的平補為主。

秋季養生好食材

以下來說說一般性的適宜秋季養生的食材。

一、白色食物解燥潤肺很有力

從五行來講,肺對應白色,中醫建議多取用白色食物來防秋燥。多數的白色食物多偏涼寒,一般體質還是可以放心使用。常見中醫推薦的「白色食物」有蓮子、蓮藕、水梨、雪耳、淮山、百合、花生、洋菇、白菜、椰菜、甘蔗等等。另外,枸杞、雲耳、蜂蜜、芝麻也是容易入手的滋陰潤燥的食物。

立秋預防秋燥,要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它們多具有富含膠質或質地黏稠的特色。(健康1+1/大紀元)
立秋預防秋燥,要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它們多具有富含膠質或質地黏稠的特色。(健康1+1/大紀元)

但是體質較冷或過敏性體質者,忌吃寒涼食物,要著重補足肺的防衛之氣,宜慎選白色溫補、補氣的食物,例如含豐富蛋白質的魚肉、豆漿,配合百合、杏仁、川貝或沙參、西洋參等等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對緩解秋燥有良效,需要詢問專業醫師。

二、酸性食物斂肺氣

酸味食物有收斂的作用,秋天多吃一點酸性食物可以收斂處於旺盛的肺氣,不妨肝氣,滋補肝血,從而達到養陰的效果。例如菠蘿、柚子、烏梅、檸檬等等酸性食物,都是秋天食譜的好佐料。

三、平補食物養陰補益身體

立秋之後,需少食生冷食物,多進食溫軟、易消化食物來調養腸胃。屬於平補的食材,例如茭白筍、南瓜、蓮子、龍眼、黑芝麻、蜂蜜、枸杞、紅棗(體質溫熱的人較不適用,可用蜂蜜)、淮山、扁豆、百合等,均可起到養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四、中醫推薦天下第一補物 滋陰聖品

《本草綱目拾遺》說白米粥上的那一層米油能使人美白養顏、補血、壯實,是滋陰聖品。清代名醫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指出常食「濃米湯」——濃稠白米粥來補虛,效果可媲美人參湯。當代中醫師胡乃文推薦「濃米湯」是天下第一補物!沒有便利時間烹飪的人可以利用電子鍋煮粥,一般把水加到稠粥和稀粥的刻度中間,再依照自己的經驗加減調整即成。早餐喝碗白米粥一天都覺得口中生津。

濃米湯(濃稠白米粥)有天下第一補品之稱,粥上那一層米油是滋陰聖品。(容乃加/大紀元)
濃米湯(濃稠白米粥)有天下第一補品之稱,粥上那一層米油是滋陰聖品。(容乃加/大紀元)

很多中醫師也推薦立秋吃雪耳蓮子湯這道潤燥養陰聖品。在秋老虎肆虐的時節,蓮子可降心火,同時健脾止瀉;不燥不寒的雪耳是富含天然膠原蛋白的「植物燕窩」。而且,用電鍋就可燉出美味。

雪耳蓮子湯食譜:

食材:乾雪耳一朵(新鮮的更好)、蓮子30顆、紅棗去核(去核去燥)15顆、枸杞2大匙、冰糖或蜂蜜適量

步驟:

1. 備料:雪耳泡軟(新鮮的不用泡)去蒂頭,剪小片(越細湯越濃稠);蓮子綠芯去乾淨(乾蓮子預泡2小時);紅棗去核。材料洗淨。

2. 電鍋內鍋放一千cc的水和材料(枸杞除外),外鍋放水3杯。按鍵燉煮。

3. 按鍵跳起後,檢視湯汁是否濃稠。若好,就加入枸杞,續燜5分鐘,然而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均勻即成!不愛糖的話,在降溫至50℃後,加蜂蜜食用,潤燥效果更好。

*4. 若湯汁不濃稠,在外鍋加一杯水續燉。

立秋養生中醫師推薦滋陰潤燥的食膳,雪耳蓮子湯是潤燥養陰聖品。(健康1+1/大紀元)
立秋養生中醫師推薦滋陰潤燥的食膳,雪耳蓮子湯是潤燥養陰聖品。(健康1+1/大紀元)

秋季養生按摩穴道

秋天萬物逐漸凋零,肅殺的秋氣容易帶來憂傷,讓人情緒低落。所以在秋天作息適合早睡早起。早睡讓身體處於收藏的狀態,早起則可以舒展肺氣。同時配合穴道按摩,可以維持心情愉快。中醫介紹可按摩以下兩個穴位:

一、太衝穴

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穴,按摩可調理肝血、補氣,還有助減壓、安神的功效。

1. 位置:在腳背的最高點,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2橫指(食指跟中指)處。

2. 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適中即可,每次按摩4–5分鐘。

太衝穴的位置。(健康1+1/大紀元)
太衝穴的位置。(健康1+1/大紀元)

二、合谷穴

1. 位置:將大拇指和食指併攏,會發現虎口處肌肉隆起,隆起最高點,向著食指的一側就是合谷穴。用拇指按壓探,感到痠麻氣感最強之處即是,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

2. 按摩方式:

(1) 拇指按壓法:用另一隻手的拇指垂直按壓合谷穴,感受到微痠脹感即可!

(2) 畫圓揉按法:以畫圓方式輕揉30秒,左右手交換進行。

兩種方式都是每天按壓2–3次,每次1–2分鐘。

合谷穴的位置。(健康1+1/大紀元)
合谷穴的位置。(健康1+1/大紀元)

立秋民俗與養生

立秋日常見的民俗,都是和防痢疾、防瘟疫有關。

一、熬楸膏治瘡瘍

楸和梧桐一樣秋來最早落葉。楸之音同「秋」,是秋天的季節代言,也是常見的鄉梓之樹。唐朝時立秋這一天,京師市場賣楸葉,婦女、兒童買來剪花形插於鬢邊,作為迎秋的裝飾。(《本草綱目‧木二》「楸」條)宋代繼承唐代的傳統,從北宋到南宋,在立秋日,都城人買楸葉、剪葉花做首飾這種風俗幾乎沒有改變。(《夢粱錄》「七月立秋」)

楸葉除了用來迎秋做裝飾之外,還可以治瘡瘍。立秋日,在太陽升起前,採楸樹葉子擣汁,濃煎熬成膏,然後收藏起來,這是退治瘡瘍的民俗方。

二、咬秋

立秋食瓜,民間稱「咬秋」,可免腹瀉。(見:清代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老天津、老北京人啃瓜,杭州人吃秋桃,都是預防冬天和來春腹瀉的食療方法。在山東萊西地區舊時流行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渣」,當地民諺說:「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立秋食瓜,民間稱「咬秋」,可免腹瀉。(Shutterstock)
立秋食瓜,民間稱「咬秋」,可免腹瀉。(Shutterstock)

三、吞赤豆飲秋水

民俗傳說:在立秋日面向秋天方位——西方,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一整個秋天不犯痢疾。也有說立秋日雞鳴時,汲井水,不分老少皆飲用少許,可卻百病。不過時代變遷之下,要在城市中找口井可能到處都找不到了。

怡悅過一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說,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從立秋開始,自然界陽氣漸收,秋風勁急,此時睡眠時間應稍微延長,適宜「早臥早起」,因為早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運動晒太陽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合乎秋季養生的節奏,帶給自己怡悅的好心情。@*#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