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通常在每年9月23日前後到來;秋天來到了秋分日剛好均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1],一個具體表現就是這一天「晝夜均、寒暑平」,天地和合。一年之中唯有春分和秋分得天地陰陽調和之氣,《淮南子‧氾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所以古來一直非常重視秋分和春分的節氣。
自古以來,人們從節氣體悟到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落實到生活中去實踐。古人對秋分節氣的觀察和體悟,對於今天的我們有甚麼啟示作用呢?一起來看看。
一、秋分預告:就從今日起夜長於晝
就在秋分日這一天,在北半球將發生晝短於夜的變化。在秋分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日夜均,寒暑平」,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帶逐日南移,所以北半球的白日將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直到冬至日(南半球恰恰相反),同時,北半球的溫度也越來越向冷與寒靠近。秋分時,天地陰陽寒暑的轉折,預告著在身心保衛上也當有相應的警覺與準備了。
二、秋分三候傳達了甚麼訊息?
古人說秋分有「三候」(每五日為一候),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中原地域來說,代表性的節候表現有:
1.一候雷始收聲:秋分一到雷也消聲了,雨水也減少了。
2.二候蟄蟲坯戶:冬眠的蟄蟲從秋分中開始縮小蟄居洞穴的出入口,直至大寒時完全閉堵穴口。
3.三候水始乾涸:天氣乾燥,降雨量少又少,地表江河湖海泉澗各種水源漸漸地減少、乾涸。
雖然不同緯度地區出現的秋分物候有所差異,然而都傳遞出了大自然生機「收束」的訊息,可視為「備冬」的預備階段。對於我們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此節候預示著生活節奏與心情可以往「慢活」換檔了。
三、古代秋分「夕月」展現了甚麼生命信仰?
《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率領百官在春分祭日,在秋分祭月。從上古直到最後的王朝,清朝,君臣都是謙卑戒慎崇敬天地、虔誠感恩神明賜予。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雖然是帝制當家,然而文化的核心,遵奉的是天道,推崇的是傚法天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盛世時,常在帝王之心的是民生福祉,天地人和合;離經叛道之世,不管是帝王或人民皆遭殃。現代的世界,無論東西方,不分民主或專制的政治體制,人民或處在戰亂的烽火流離中,或生於存亡受威脅壓迫的驚悚下,很難找到一片安寧靜土。百多年來,人心受到一些無神論和進化論假說以及共產主義的洗腦,否定天道神明存在,藐視道德典範價值,紛亂現象達到古今之最,而今天人們所遭受的離經叛道的亂潮帶來的苦難,也甚於往昔。秋分時節,正也是讓人沉潛深思回歸傳統價值的時節。
四、秋分的自然現象怎麼校正市場經濟活動?
秋分時「日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對應到人間「公正、公平」的實踐。古人怎麼實踐呢?中國古代各朝在春分、秋分日,校正度量衡的準器,《禮記‧月令》載:「日夜(平)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就是校正齊一市場上使用的各種度量衡的標準,以落實買賣公平不欺,預防種種交易的紛訟。
年中逢秋分日,正是醒悟的好時機。若能傚法天道,秉持公平、公正精神來作人做事,達成和合融洽的人際關係,誠實處事,離成功也不遠了。
五、秋分的和氣啟示了甚麼生命之道?
歷代在秋分後才行秋決,《通典‧刑法八‧寬恕》記載,唐太宗在位之初,制定「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的法律。這是傚法天地陰陽調和的精神,不攪亂天地萬物的生長,所立的善法;直到清朝依然實行秋決。為何歷代行秋決呢?因為從春分到秋分,萬物處於繁茂的生長時期,而刑罰的肅殺會干擾萬物的滋榮,所以在秋分後自然界肅殺之氣降臨時,才執行死刑罪人的「秋決」。這種法自然、順應節氣的「天人合一」之道,給人生命和合圓融之道的啟示。
六、傚法大自然的規律在秋天如何養生?
秋分時,天地和而萬物成,正是收穫收成的時節,所以中醫學主張秋天「養收」。秋分,正當人體陽氣開始收斂之時,此時宜「養收」,實踐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具體落實到生活起居、飲食、運動和心理等等各方面,怎麼實踐呢?
1.從容平和 收斂神氣
《黃帝內經》講秋天的養收之道在於「收斂神氣」,讓內心從容平和不外求,「使志安寧」,這可降低秋氣燥急之害。生活中各種名利情的追逐與執著都會擾亂人的精氣神,「養收」就是要掃除自己的胡思亂想,把競逐的心收回來,解下種種執著,休養生息,儲蓄精力。利用秋高氣爽時節,登高展望一望無際的風景,可以舒解急躁,使人心情平和,心曠神怡。
2.生活作息 養陰為上
秋冬時節人體陽氣自然收斂,而乾燥的天氣則傷津耗液,容易導致口乾、失眠、煩躁、上火等等「陰虛火旺」的症狀,讓人渾身不適,甚至損耗元氣。傚法天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道理,此時節要潤燥滋陰(「陰」主要指體內的血液、唾液、汗水、淚水、體液、內分泌等),不要耗泄精神氣力,導致陰虛,損耗生命力。基本上,可以從生活起居活動、飲食調養和精神調節上入手,內斂沉靜下來,豐潤內在的生命力。
3.早睡早起 和緩運動
《黃帝內經》強調秋天的生活作息要「早睡早起」。天亮即起,舒展身體四肢,晒晒溫暖的秋陽,可以活絡身心,也可以轉變秋天易感的悲觀心緒。從西醫的臨床研究來看,天冷時,血流速度會減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多臥反倒不好,秋天時天亮即起,伸展活絡身體,更有益健康。
秋分過後,人體精血開始進入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出汗多,以避免陽氣耗損。選擇輕鬆和緩舒展的運動為好宜。
《文子》記載:「老子謂天地之氣,莫大於和。」秋分的「和氣」非常寶貴,千金難買!珍惜它吸收它來滋養生命,正是時候!
————
註[1]《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裏所謂的中秋,意指居秋天中點之日,亦即秋分這一天。@*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