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有一句經典對白:「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幫主決定,而是由皇上決定。」同樣地,中國有多少「老鼠人」,是由政府決定的。
「老鼠人」是繼「躺平」、「擺爛」後又一中國大陸文化現象,隨著香港經濟走下坡,相信香港雖不中亦不遠矣。與10多年前奮鬥的「蟻族」不同,當年他們懷抱希望;而今日的「老鼠人」則因晉陞無望、樓價收入比高、婚姻成本高,而選擇「不參與、不配合」的軟性抵抗。當「努力就能成功」的傳統方程式崩塌,年輕人寧願退出體制或隱匿於社會角落。
「老鼠人」一詞近年在中國年輕人之間悄然興起,他們的生活狀態如其名,彷彿隱居於「陰暗潮濕」的角落。他們作息顛倒,可能在下午4時才起床,活動範圍多侷限於床鋪,手機成為唯一與外界連結的窗口,「低能量」風潮席捲網絡。他們並非單純的懶惰或頹廢,而是對高度內捲社會與物質資本主義的深刻反思。
此現象的崛起反映了中國年輕人面臨巨大壓力。青年失業率高,高校畢業生高達逾千萬,但企業崗位縮減。學歷貶值,大學生努力上進,卻因看不到出路而心力交瘁。專業技能也難換取合理薪資,讓年輕人質疑自身價值。與「蟻族」相比,「老鼠人」失去對未來的確定性,選擇隱身於「陰暗角落」,成為對迷茫與無望的回應。
「老鼠人」看似消極,實則蘊含對內捲的抗拒與對物質資本主義的反思。首先,他們以「低能量」抵抗快節奏生活,選擇隨心休息,高能量時再行動,緩解高壓環境下的心理負擔。他們允許自己做「低能量老鼠人」,以最少力氣維持生活。當面對重要事項,他們展現出效率,顯示「低能量」是選擇性分配精力,留給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其次,「老鼠人」擁抱「消費降級」,以3元肥皂取代沐浴乳,體驗「老派生活」的實用主義。他們維修舊物,接受二手商品,摒棄「甚麼都想擁有」的物慾,追求「不擁有」。把消費動機轉為「為幸福感與趣味買單」,有人放棄買樓,選擇「活在當下」,反映出對物質目標的捨棄與對生活樂趣的追求。
他們探索「省力生活」,例如設定固定套餐減少決策,或每天解決一件「不舒服小事」,從小處積累正向回饋。許多「老鼠人」並非毫無作為,他們整理書桌、學習做菜,在「微行為」中破局,甚至透過自媒體將生活內容轉化為數10萬粉絲的影響力。「老鼠洞」成為「秘密基地」,為未來「逆襲」蓄力。
「老鼠人」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符號,反映年輕人在壓力與不確定性下的掙扎,同時展現他們尋找自我調適的韌性。這未必等同逃避,而是一場蘊含積極力量的「溫柔抵抗」。他們用自嘲形成同頻感應,緩解孤獨,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絕盲目追逐社會標準。社會應理解與接納「老鼠人」,而非負面標籤他們。◇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