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鄧小平晚年幹了兩件大錯事,一是「六四」鎮壓,一是三峽工程上馬,這兩件錯事又是不可分的。
鄧小平重新出山之後對三峽工程做過多次指示,根據公開發表的資料,最早一次的是在1980年7月,最晚的一次是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所謂的92南巡期間。指示的內容互相矛盾,一會兒說低壩方案好(低壩方案是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一會兒又說中壩方案好(中壩方案是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80米方案),低壩方案不好,從現在即可著手籌備。一會兒說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係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共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絕不會草率從事的;一會兒又說上三峽工程有政治問題,不上三峽工程政治問題會更大。從鄧小平的指示中可以看出,最初支持上三峽工程的理由是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與每年11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之後又強調三峽工程可以防禦長江的特大洪水;最後又回到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上。
歷史資料證明,至少到1989年4月3日那一天,中共還沒有做出三峽工程上馬的決定。為了保護共產黨的政權和家族利益,用暴力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挑選江澤民做總書記和三峽工程上馬是鄧小平在同一時間做出的決定。鄧小平需要李鵬在暴力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時的急先鋒作用,但又讓江澤民出任中共總書記,所以要用三峽工程的上馬去安撫在暴力鎮壓中出力最多、而在權力分配中沒有得到蛋糕的李鵬。中共在訃告中肯定了李鵬對「六四」鎮壓和三峽工程的貢獻,而李鵬在《三峽日記》中又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對三峽工程的作用:「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建設三峽工程做出了重大決策」。鄧小平的決策時間是與決定用暴力鎮壓天安門民主的決定重合。
自從2003年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以來,三峽工程對中華民族的危害就漸漸顯露出來,特別是在2008年、2009年兩次衝擊正常蓄水位失敗之後,修改了在可行性論證時提出的「蓄清排渾」運行方式,彷彿又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政策,不同的是現在採取了「邊運行邊修改再投資」的措施。在2009年三峽工程基本完工之後,中共政府開展了為三峽工程「擦屁股」的三峽後續工作計劃,總投資1238億元人民幣,決定繼續徵收三峽建設基金十年,只是換了一件馬甲,改稱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基,按計劃至2019年底結束。但是該基金直到2025年6月4日仍在收取,這是因為當年就知道三峽後續工作計劃需要2000億元以上的投資,但是這個數額超過三峽工程的全部投資,不好意思如實公布,只能在實施過程中拉長徵收時間,以期獲得更多的資金。如今在中共政府發表的「十四五規劃」中有「疏解三峽樞紐樽頸制約」這麼一項工程,就是在三峽大壩上游再挖一條長江河段,建造第二座三峽船閘,解決現有三峽船閘堵塞礙航的問題。這項新的「擦屁股」工程,需要多少投資?沒有公布。但是配合這項工程需要葛洲壩工程航道拓寬100米,需要300億元人民幣投資,是葛洲壩工程總投資的六倍多。簡單推算,「疏解三峽樞紐樽頸制約」起碼需要2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這個錢誰來出?看來還是要利用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讓老百姓來出。為此,中國百姓應該多多「感謝」鄧小平。
一、鄧小平:我贊成低壩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0年7月重新掌握中共大權的鄧小平在女兒鄧榕等的陪同下回四川老家省親後,11日在重慶登上「東方紅32」輪船駛往武漢,陪同的有湖北省省委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成、長江流域辦公室副總工程師魏廷琤等,途經三峽地區進行考察。鄧小平一上船就問魏廷琤:「有人說三峽水庫修建以後,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游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究竟有沒有這回事?」魏廷琤回答:「長江通過水庫下泄的水量年平均為4510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的庫容只有年過水量的8%,江水會不斷進行交換,水溫變化不大,不影響農業和漁業。」
在江輪上鄧小平聽取了魏廷琤關於三峽工程150米方案(又稱低壩方案,指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方案)的彙報。魏廷琤原是林一山的秘書。1953年毛澤東聽取林一山的關於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後,決定要搞三峽工程。當時林一山提出的是235米方案,就是水庫正好淹到重慶市中心解放碑基座。1958年周恩來提出三峽工程200米方案,是重慶市朝天門最高一級台階的高度。之後林一山領導的長江流域辦公室提出195米和190米的比選方案,結論是200米方案最佳,195米方案其次,190米方案最次。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規定,三峽壩址至重慶的沿江地區,在海拔200米以下不准搞基本建設。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批准在長江幹流上建設330工程(後改稱葛洲壩大壩工程),這是毛澤東心中的三峽大壩。為此在海拔200米以下不准搞基本建設的限制取消,比如重慶市的建設下沿發展到海拔180米以上地區。如果在七十年代末還是按照200米方案建設三峽大壩工程,淹沒損失很大,移民人數很多,所以四川省(當時重慶市還屬於四川省)堅決反對(1975年10月至1980年初趙紫陽任四川省省委第一書記)。面對這個情況,水利部就提出了一個所謂的低壩方案(150米方案)上報中央,試探上層的態度。眾所周知,水庫大壩的發電能力是水位差的函數,水位越高,落差越大,發電能力也越大。就發電能力而言,235米方案大於200米方案,200米方案大於195米和190米方案,也大大超過150米方案。
鄧小平是一個只靠聽彙報做決策的人。魏廷琤在彙報150米方案時,移民人數是按150米方案計算的,造價是按150米方案計算的,而其它效益,如防洪效益、發電效益、航運效益則不是來自150米方案,而是來自正常蓄水位更高的方案,甚至是200米的方案。鄧小平對魏廷琤報告的關於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萬噸輪船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特別感興趣,這和他16歲離家出走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有關。他對魏廷琤說:「1920年出川,去法國留學,船行到中途壞了,只好改變行程,起旱,走陸路出川,交通真是艱難啊!」可見萬噸輪船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對鄧小平有多深的誘惑。
鄧小平乘坐的輪船一到武漢,就立即召見胡耀邦、趙紫陽、宋平、姚依林等中央和國務院的負責人,談了他視察三峽地區後的意見。鄧小平說:「三峽搞起來以後,對防洪作用很大。」「發電2000多萬千瓦,效益很大。1100億度,合全國上半年的全年發電量」,「擔心一個航運問題,現了解,運的東西不多,船閘有5000萬噸通過能力,顧慮不大。」「另一個生態變化問題,聽來問題也不大。」「整個工程投資95億元,移民費40億元。」鄧小平建議國務院要考慮三峽工程,胡耀邦和趙紫陽表示同意。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工農業產值增加四倍的彙報,談到準備興建三峽工程時再次表態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二、1984年國務院原則批准三峽工程150米方案
1984年2月17日中共財經領導小組在中南海開會專題研究三峽工程,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籌備領導小組,任命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為組長,宋平、杜星垣和錢正英為副組長。1984年4月5日國務院以國函字第57號檔原則批准三峽工程報告:「按正常蓄水位150米,壩頂高度175米設計,請水電部於今年年底前完成初步設計報審。」
從國務院的批文中可以看到,三峽大壩壩頂高度175米,正常蓄水位150米。請問150米至175米高的大壩是幹甚麼用的?難道只是為了顯示三峽大壩的雄偉?
國務院原則批准三峽工程的決定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反對,特別是全國政協委員們的反對,當時國內的政治風氣是主張推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反對領導人的拍腦袋決策。全國政協委員們反對三峽工程,鄧小平很不高興,但又不能發作,誰讓當時提倡科學和民主決策。
三、鄧小平: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籌備
根據李鵬的《三峽日記》,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廣東核電投資公司與香港核電投資公司合營合同簽署儀式後,特地把李鵬留下,詢問三峽工程情況。李鵬向鄧小平推薦了「180米」方案,鄧小平聽完彙報後即表態:三峽工程是特大的工程項目,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要考慮長遠利益。過去是四川人不贊成把壩搞高,現在情況變了,四川人,主要是重慶人同意「180米」方案。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籌備。中壩可以多發電,萬噸船隊可以開到重慶。以後可有意識地把國家重大工業專案放在三峽移民區。

李鵬《三峽日記》記載了李鵬彙報內容:「中壩方案裝機容量可以由低壩的1300萬千瓦增加到2000萬千瓦,增加70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由650億千瓦時(度)增加到1000億千瓦時,增加300多億千瓦時」。李鵬向鄧小平推薦中壩方案(180米)的發電裝機容量為200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000億千瓦時;而魏廷琤向鄧小平彙報低壩方案(150米)的發電裝機容量也是2000萬千瓦,年發電量卻是1100億千瓦時,比中壩方案還多出100億千瓦時,多出10%。這筆帳鄧小平還是應該算得清楚的,中壩方案沒有比低壩方案多發電,為甚麼說中壩方案好? 2014年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李鵬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描述他與鄧小平的交往,文中兩次提到1985年1月19日與鄧小平的相見,沒有提到李鵬推薦三峽工程的中壩方案,鄧小平欣然接受,表態中壩方案好,低壩方案不好。
1992年3月21日副總理鄒家華在向全國人大代表做三峽工程議案解釋時說,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發電裝機容量是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是840億千瓦時,約相當於一九九一年全國總發電量的八分之一。這個175米方案的年發電量840億千瓦時,比鄧小平的低壩方案(150米)年發電量1100億千瓦時要小許多。三峽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又增加了一個地下電站,增加了42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再加上2台3萬千瓦千瓦發電機,一共是225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最終,三峽工程發電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年發電量還是沒有超過1980年鄧小平聽彙報時得到的資訊,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年發電為1100億千瓦時。
筆者認為,如果李鵬《三峽日記》所記載的為真,鄧小平認為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那麼鄧小平於1980年在武漢召見胡耀邦、趙紫陽、宋平、姚依林等中央和國務院負責人,對三峽工程支持的表態,就是聽取了虛假彙報後的錯誤決策。
四、鄧小平: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
1986年3月 31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回答關於三峽工程的問題時說: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係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絕不會草率從事的。
鄧小平接見傅朝樞時的表態,說明李鵬《三峽日記》中所記載的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表態,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是不符合事實的。到1986年3月 31日,鄧小平還不知道,甚麼是三峽工程的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還沒有定論。
再說, 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與李鵬關於三峽工程的談話,只見於李鵬的《三峽日記》,在2003年李鵬的《三峽日記》出版之前未見於任何中央文件或者兩派的爭論之中。而且當時在場的只有三人,鄧小平、李鵬和李鵬夫人朱琳。新華社整理的《三峽工程建設大事記》,也沒有把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和李鵬談三峽工程以及鄧小平的表態:「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收錄在內。出版的李鵬《三峽日記》,不是來自李鵬日記原文,而是經過出版之前的專職編輯部門處理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李鵬《三峽日記》中沒有出現趙紫陽三個字,似乎這位李鵬的直接領導就不曾在中國政壇存在過。
五、鄧小平:上三峽工程有政治問題,不上三峽工程政治問題會更大
1986年4月趙紫陽和李鵬分別帶隊考察三峽庫區,其中的一個任務就是決定三峽省籌備組的命運。前面已經談到,1984年國務院原則批准了三峽工程150米方案,同時也提出要設立三峽特區的設想,後改名三峽省,並成立了三峽省籌備組。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原水利部副部長李伯甯任籌備組負責人,三峽省的省會設在湖北宜昌,範圍主要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地區和四川萬州地區。李伯甯在宜昌市招兵買馬,彈冠相慶,好不熱鬧。
這個決定引起了全國政協的極力反對。全國政協委員原本就反對國務院原則批准三峽工程,這一次逮住了抓手,直接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成立三峽省籌備組是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以趙紫陽和李鵬分別帶隊考察三峽庫區,回應全國政協的反對。
1986年5月,中共中央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決定撤銷三峽省籌備組,改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失去了三峽省籌備組負責人官位的李伯甯從此對趙紫陽記恨在心,成為李鵬反對趙紫陽的最大打手。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指出:「上三峽工程有政治問題,不上三峽工程政治問題會更大,只要技術和經濟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應該上。」
其實鄧小平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只要三峽工程的技術和經濟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一定要上。三峽工程帶來的所謂社會問題和三峽工程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都不用去考慮。
中共官方媒體的解釋是:如果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將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這樣政治問題就更大了。
1980年鄧小平表態支持三峽工程,主要看重的是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和航運效益,平均每年發電1100億千瓦時,合全國上半年的全年發電量,萬噸輪船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到1985年,中共官方媒體認為鄧小平看重的是三峽工程應對長江特大洪水的防洪效益。
六、鄧小平:「六四」與三峽工程
在1989年6月4日之前,官方媒體公開發布的鄧小平最後關於三峽工程的指示就是「上三峽工程有政治問題,不上三峽工程政治問題會更大,只要技術和經濟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應該上。」
當時確實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經濟可行性,中共政府手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三峽工程,而且三峽工程也沒有足夠的經濟收益來保證工程的經濟可行性。按照當年國家計委的規定,一個工程的年收益要達到投資的12%以上,才可以被納入五年計劃。所以三峽工程反對派把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反對建設三峽工程的一個主要理由,其實這也是趙紫陽一直拖延三峽工程決策的理由,無非是通過三峽工程反對派表達出來而已。
仔細觀察中共官方媒體關於三峽工程的報道,可以發現在1989年「六四」的前後,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翻轉,這說明,在「六四」暴力鎮壓前後,中共決策層對三峽工程的決策發生重大變化,也包括人事的重大變化——趙紫陽的下台和江澤民的上台。
1989年4月4日中共官方媒體都報道了4月3日《李鵬、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就我國內政外交問題答中外記者問》,其中有關三峽工程的提問和姚依林的回答如下:
荷蘭記者:「在人大剛開始開會時,一些人大代表對三峽水利工程提出一些批評意見。前幾天,一些代表還在說,這項工程如果搞的話,將會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秩序,我想問李鵬總理:您是否不管有甚麼情況,還繼續搞這個工程?」
李鵬:「我請姚依林副總理回答這個問題。他是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主任。」
姚依林:「三峽工程現在有爭論。主張建三峽工程的人是有道理的,反對上三峽工程的人也是有道理的,因此這個問題還需要經過詳細的論證。我認為,三峽工程在今後五年之內是上不去的。在現在治理整頓期間的計劃以及將來的八五計劃都不會有大規模上三峽工程的計劃。因此現在不必花很大的精力去爭論。將來如果要上三峽工程,肯定是要經過人大批准的。所以我建議現在這個問題不必繼續討論。」
三峽工程在之後五年之內是上不去的。在現在治理整頓期間的計劃以及將來的八五計劃都不會有大規模上三峽工程的計劃。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表態,特別是在治理整頓期間,中共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計劃在八五規劃期間上馬三峽工程。
1989年6月3日和4日中共命令軍人用坦克、機槍去鎮壓自己的人民,喪盡天良。
1989年7月24日中共官方媒體都報道了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後的第一次國內視察,報道標題強調了「貫徹四中全會精神」。這是江澤民對三峽工程的政治表態。
1989年7月25日江澤民回到北京去醫院探望了正在「養病」的李鵬。六十歲的李鵬為甚麼在「六四」鎮壓中揮舞拳頭後、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做完《關於趙紫陽同志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的錯誤的報告》後不到一個月就住進了醫院?江澤民在醫院對李鵬表態:「上三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於是李鵬便病癒出院了。
關於江澤民上任之後的第一次國內視察的報道特別提到要以實際行動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六四」暴力鎮壓之後,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了十三屆四中全會,正式撤銷了趙紫陽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務,宣布江澤民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其實撤銷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等職務的決定在1989年6月4日之前就已經做出了。
根據趙紫陽回憶錄,1989年5月20日在鄧小平家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鄧小平、陳雲、楊尚昆、李先念、彭真、王震等與三位政治局常委李鵬、喬石、姚依林,還有軍委領導人,會議做出了兩項重大決定:撤銷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等職務和由江澤民擔任新的中共總書記。關於這次特別會議的日期,根據《李鵬日記》是1989年5月19日,那天李鵬是到得較早的一位,鄧小平同志把李鵬叫到書房,鄧小平說,你繼續當總理。接著鄧小平又問:你看江澤民同志當總書記怎樣?李鵬當即表示贊同。
應該在這次會議上也做出三峽工程上馬的決定,由李鵬負責,這是對在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出力最多、而沒有能從中共第二號領導人更上一層樓的李鵬的獎勵,畢竟「水輪機一響,黃金萬兩」(李鵬語)。參加會議的鄧小平、李先念、王震都是堅決支持三峽工程上馬的,在後來的決策程式中,李先念、王震起了很大作用,其中王震家屬在三峽工程中獲利巨大。
七、鄧小平:美國能修水電站的地方早就修完了,蘇聯、歐洲那些地方都是如此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在家人卓琳、鄧琳、鄧朴方、鄧楠、鄧榕以及王瑞林等陪同下,到南方多個城市視察,被稱為九二南巡,途中的講話被稱為南巡講話。之後中國官方媒體高調發布了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內容,如「判斷改革開放姓「社」姓「資」,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又如「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等等。沒有任何報道提到過,在九二南巡過程中對三峽工程有過表態。
2011年12月31日為紀念鄧小平南巡二十周年,鳳凰網財經於2011年12月31日發表了鄧小平南巡講話(全文)。在發表的講話全文中,也沒有記錄鄧小平對三峽工程的表態。
2016年9月中共官媒公布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原聲全記錄,據稱是無刪節版,中有鄧小平關於三峽工程的表態:「到美國一看,人家凡是能修水電站的地方早就修完了。蘇聯、歐洲那些地方都是如此。這可以增加多少國力和財富呀!」而這段話在之前發表的鄧小平南巡講話或者南巡講話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九二南巡鄧小平又回到了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上。
一個國家的水能資源有多少,要搞清三個概念,一是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二是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三是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
就拿中國和美國1990年的資料來分析:
資料來源:趙厚純等:世界江河與大壩與筆者計算
就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而言,中國是世界第一,比美國多一些。
如果一個國家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0%的話,那麼中國的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佔32.43%;中國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只佔21.28%。
美國的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佔11.78%,美國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只佔8.38%,比中國的21.28%要差許多。
資料來源:趙厚純等:世界江河與大壩與筆者計算
美國認為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只佔8.38%,就是凡是能修水電站的地方早就修完了,最多也只是可開發8.38%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不到10%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而中國認為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佔21.28%。
這個差別就在於對經濟可開發性的評價。在美國,像三峽那樣的水能資源只會計算在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中,是絕不會計算在經濟可開發性的水能資源中,如果開發水能資源會引起大規模的移民,在美國也被認為不是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如果開發水能資源會破壞自然景觀資源,在美國也被認為不是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這就是差別。如位於美國與加拿大邊境上的尼加拉大瀑布,水能資源非常豐富,美加兩國只利用了其中很小一部份,其餘大部份就不具備經濟可開發性。在歐洲也是同樣,德國萊茵河的萊茵女妖處,水能資源也很豐富,為甚麼沒有開發?這裏是萊茵河自然景觀最美的河段,在這裏建大壩會破壞萊茵河最美的自然景觀,會淹沒德國的法蘭克福市。瑞士的環保組織也類比過,在瑞士與德國邊境上萊茵河上建造一座大型水壩發電,工程將淹沒蘇黎世和伯恩。如果不認識這種認識上的差別,只是聽別人彙報說,美國能修水電站的地方早就修完了,中國也應該向美國那樣,就會在判斷上出現偏差。
鄧小平在1980年聽完彙報後說,三峽工程年發電量1100億千瓦時,相當於中國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12,600億千瓦時/年的8.73%,而差不多相當於美國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3,760億千瓦時/年的29.3%。
截至2024年底,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4.36億千瓦,2024年中國水電發電量14,239億千瓦時,已經超過表中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12,600億千瓦時/年。如今中國已經不再講水能資源的三個概念,而只是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用鄧小平的話說,(中國)能修水電站的地方早就修完了,而且還要繼續大修,比如要在喜馬拉雅山大拐彎處修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據稱年發電量達3000億千瓦時,一個工程就超過美國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此時鄧小平豈不是要從地下活過來慶祝一番?
八、三峽工程帶來的危害
1992年全國人大批准三峽工程上馬,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動工。自從2003年6月1日三峽工程投入營運後,三峽工程的危害就漸漸顯露出來。將這些危害簡單梳理如下:
第一:長江年徑流量減少約10%,這與三峽水庫形成之後的水庫蒸發量增加有關,也與三峽開工工程建設後上游的水電梯級開發有關,也與大壩上游大建引水工程、灌溉工程增加有關。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的重地,長江年徑流量的減少,對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十分不利;
第二:中共一向吹噓的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特別是在應對二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或者千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效益。三峽工程真實的防洪效益實在小得可憐。三峽工程投入營運後,真正遭遇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是在2020年。這一年重慶寸灘最高洪水位超過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洪水位,超過1981年的最高洪水位。實踐證明,三峽工程上不能保重慶的防洪安全,下不能保武漢的防洪安全。荊江地區、洞庭湖地區的防洪能力也沒有提高到能防百年一遇洪水的水準;
第三:鄧小平1980年支持三峽工程上馬時的所說的年發電量1100億千瓦時沒有實現,李鵬1985年彙報時承諾的三峽工程年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也沒有實現。三峽工程實現的發電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比鄧小平1980年和李鵬1985年說的2000萬千瓦都要大出10%。2008年原計劃的32台70萬瓦千的水輪發電機和2台5萬千瓦的發電機安裝完畢,2012年2250萬千瓦發電設備安裝完畢。從2013年至2024年底,三峽工程一共發電11157.07億千瓦時,平均每年929.8億千瓦時。2020年三峽工程發電量達到1118億千瓦時,為最大值,而2022年三峽工程發電量僅有787.9億千瓦時,為最小值。為了三峽工程能夠達到發電目標,已經有人建議,提高汛期三峽水庫的蓄水位,犧牲防洪功能,增加發電;
第四:三峽水庫的出現,引起了三峽庫區及周圍廣大地區降雨的變化,暴雨頻率增加,暴雨強度增加,洪水位增高,三峽庫區在洪水期間的洪水水位幾乎年年超過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淹沒移民新城鎮,三峽庫區成為洪水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
第五: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增加,特別是三峽水庫周期性在145米與175米之間變化,使得庫岸一段時間被庫水浸沒,一段時間又出露水面,這個周期性變化加速了庫岸風化和劣化。徹底治理庫岸風化和劣化需要大量資金,這筆資金將超過三峽工程全部投資。庫岸風化和劣化也已經影響到長江航道航行安全。目前三峽庫區的一場暴雨往往引發十幾場地質災害,眾多居民的住房處在地質災害危害之下,不是住房有滑入河流的風險,就是住房有被滑坡或岩崩掩埋的風險。主動搬遷避險需要大量投資。水庫誘發地震的風險依然存在。資料顯示,廣東新豐江水庫建成後逾60年,仍誘發地震;
第六:三峽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認為,三峽水庫形成之後,極端最高氣溫約下降4.5C,極端最低氣溫可升高3C左右,就是中共官方媒體所說的三峽水庫的冷氣機機作用。但是三峽水庫形成之後,極端最高氣溫更高,極端最低氣溫更低,三峽庫區特別是重慶市夏季極端最高氣溫連續打破歷史最高紀錄,這與三峽工程採用深水取水和深水洩洪有關;
第七:由於三峽水庫在洪水期保持較低水位,而在汛期過後、枯水季節開始之時將三峽水庫迅速抬高至175米,導致下泄流量不足,造成長江中下游流量不足,使得沿江湖泊,如鄱陽湖、洞庭湖等枯水期提前到來,枯水時間延長,枯水水位連續打破歷史最低紀錄。鄱陽湖、洞庭湖等湖泊常常在枯水期出現湖底朝天,湖底變成大草原的景象,湖區供水出現困難,湖泊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目前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建造攔湖大壩的工程已經被批准,只是換了馬甲。這些攔湖大壩對長江三角洲危害很大,但是目前中共政府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本看不到也不願去研究攔湖大壩的長遠危害;
第八:三峽水庫清水下泄,對長江中下游的堤防造成極大損害,崩塌常有發生,沿江地區洪水威脅加大。三峽水庫清水下泄的另一個危害就是破壞長江河道,無序地挖深河道,使得枯水季節長江河道水位更低,快速地「抽乾」沿江湖泊,如鄱陽湖、洞庭湖等的水位。水庫清水下泄的第三個危害就是攜帶的泥沙量不足,使得上海和長江口岸線後退。在沒有三峽工程的狀態下,長江泥沙在長江口淤積形成大量灘涂,慢慢形成陸地,與400年前的海岸線相比,陸地向東推進了約4公里,平均每年推進100米,江蘇的啟東等縣就是這樣形成的。這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和長江三角洲是何等的財富!三峽工程建成之後,這個巨大的財富就流失了;
第九:1980年向鄧小平彙報的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的目標至今沒有完成,原因有四個:部份長江大橋淨空太低;荊江航道水深太淺;三峽船閘船室太小;有半年時間三峽水庫航道水太淺。目前船閘是三峽工程的最薄弱環節,也是阻礙長江航運的樽頸,現在需要建造在三峽大壩上游再開挖一條長江河道,再建造三峽第二船閘。中共政府十四五規劃中有「深化三峽水運新通道前期論證」這麼一項工程,目的就是要解決三峽工程成為阻礙長江航運樽頸的問題,至於需要多少投資,沒有公布。與這個工程配套,必須擴大下游葛洲壩航道100米,根據公布的資料,這個拓寬工程需要300億元人民幣。葛洲壩工程上報毛澤東批准時投資額是12億元人民幣,工程完工時公布的總投資是48億元。現在拓寬葛洲壩航道100米,竟然需要300億元人民幣!那麼「深化三峽水運新通道工程」的投資不會低於三峽工程的全部投資;
第十:1992年全國人大批准三峽工程。在全國人大批准之前,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試點已經開始。保證移民生活水準達到和超過移民之前的承諾至今沒有完成。全國人大批准三峽工程時的承諾,全部移民可以在當地安置,也沒有實現,將近20萬農村移民被迫遠走他鄉。一些年老的移民為了不離開故鄉,在被強迫搬遷之前,不吃不喝,徹底躺平,也要讓屍骨留在故鄉。這是何等的人間悲劇。目前一大部份外遷移民希望能回到故鄉,但還是無法實現。現在很大一部份三峽工程移民進入了社會低保,有的享受城鎮低保,有的享受農村低保,無論哪種低保,都還生活在貧困中,都是納稅人為三峽工程移民安置買單;
第十一:三峽庫區企業空心化問題,失業問題十分嚴重,儘管中共政府發動各省市和各部委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命令沒有可持續性;
第十二:三峽水庫水質變壞。雖然現在的水質檢測結果表明,三峽水庫的水質還是全國水庫中水質比較好的,但是與建設三峽大壩之前時相比,水質明顯變壞。三峽水庫水質檢測檢測標準放鬆了,水質檢測的項目有針對性地減少了,檢測方法也有目的地做了修改。其實最好的佐證就是三峽水庫的沿岸城鎮,包括老重慶市區,都不採用三峽水庫作為水廠的水源。2007年4月新華社曾報道,三峽大壩的水庫被殺蟲劑、化肥和污水污染。根據由中國科學院、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長江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聯合實施的一項研究,30%的長江主要支流均受到嚴重污染。三峽水庫也常常出現富營養化現象;
第十三: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之後,長江魚類資源明顯減少,現在不得不採取全面禁漁的措施來保護長江魚類資源。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之後,多種珍稀魚類被宣布滅絕或結構性滅絕,還有多種珍稀魚類在耐心等待被宣布滅絕;

第十四:由於三峽工程上馬非常倉促,大量的文物沒有來得及挖掘,便被庫水淹沒。這個損失有多大?中共政府沒有公布過資料。就是得到所謂「最完美保護」的文物,價值也大為減損,其中一個實例就是白鶴梁水文石刻,記錄了西元763年至1963年1200年間的枯水記錄,可謂世界珍寶,目前被淹沒在水下,只有通過博物館的水下觀察窗才能勉強看到;
第十五:根據中共官方媒體報道,三峽工程是賺了大錢的。到2013年年底就已經收回全部投資成本。但中國老百姓為三峽工程支付了巨額的三峽建設基金和後來改換名稱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既然三峽工程經濟效益這麼好,為甚麼作為工程真正投資者的中國老百姓沒有得到一分一毫的回報呢?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式,但沒有公布全部造價。2006年美國NASA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三峽工程建設成本高達6250億美元」。2006年中,1美元相當於8元人民幣,6250億美元相當於5萬億元人民幣。中共政府為甚麼不敢公開三峽工程的造價?
第十六:中共政府不敢公布三峽工程的質量問題,不敢正面回答三峽大壩的正常使用年限。中共政府無法保證三峽大壩在戰爭中的安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認為現代戰爭有預兆,三峽工程可以在兩周、甚至在一周時間內放光水庫中的蓄水,以保證三峽大壩的安全,但在實際中根本不可行。三峽大壩的安全問題成為中共武力統一台灣、用閃電戰統一台灣的最大掣肘;
第十七:南水北調是三峽工程的第四個工程目標,這個目標至今沒有達到;
第十八:三峽工程抬高自然水位最大處為113米,極大地破壞三峽自然美麗的景觀。特別是由於三峽水庫每年水位上升下降30米,三峽水庫兩側各逾600公里長的庫岸呈現30米高的植物死亡帶(也稱消落區),大煞風景;
第十九:三峽工程的貪污腐化、行賄受賄的黑幕至今沒有揭開。雖然負責三峽工程建設的三峽集團的董事長曹廣晶被雙開,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而且犯罪的行為追溯到2003年曹廣晶擔任副總開始,但是曹廣晶與其他犯罪份子在三峽工程上的犯罪事實一直被有意掩蓋;
第二十:中共政府採用各種手段對付反對三峽工程的人。使用司法暴力將反對三峽工程、反對三峽工程移民的人關入監獄,如戴晴、何克昌、溫定春、王小寧等;利用黑社會手段傷害反對三峽工程移民並向國際媒體介紹真實情況的人,如付先財等;不讓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但沒有在論證報告上簽字的學者成為科學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如陸欽侃、陳昌篤、郭萊喜等。這個嚴酷的事實在中國知識份子中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使得知識份子不敢講真話,害怕毀了自己學術的前途;有意將李銳、黃萬里先生排斥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之外,不提供資料、不提供經費、不提供研究的平台;封殺趙世龍、郭玉閃、羅昌平、范曉等關於三峽工程以及中國水電開發的文章,不讓他們發聲。
鄧小平支持三峽工程上馬是一個錯誤的決策,道理很簡單,因為三峽工程帶來的損失要比效益大,這就是三峽工程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不可行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