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業曾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之一,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擴張。然而,該行業目前正處於一場持續的危機中,確切規模與影響範圍尚待完全明朗。近期事件表明,即使是國有資本的介入,也未必能有效遏制風險的蔓延。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與香港兩地房地產市場之間產生「共振」效應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國資也救不了 華南城清盤成標誌性事件

8月11日,香港高等法院對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頒布清盤令,成為房地產危機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事件的衝擊力遠非又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那麼簡單,它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轉折點。

此事件之所以重要,在於華南城具有國有資本背景。此前,為化解其債務危機,深圳市屬國有企業特區建發集團曾深度介入,包括在2022年5月,以19.095億港元獲得29.28%股權,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同年12月,續斥資50億元人民幣收購西安華南城項目69.35%股權。儘管有總額近70億元的資金注入與支持,華南城最終仍未能避免被清盤的結局。而且,國有資本主體也面臨著國際債權人的追索。

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華南城總負債高達609億港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計息債務為182.41億港元,而其現金及銀行存款僅為7.177億港元,償債能力嚴重不足。

同樣受到輿論關注的是,中國恒大集團8月12日晚公告稱,8月25日從港交所退市。

中國恒大集團債務清盤人在8月12日發布的報告中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收到187份債權證明表,提出的債權總額達3,500億元(約450億美元),遠高於恒大截至2022年底最後一份「單獨」經審核業績,披露的275億美元負債額,現階段整體重組無望。

與2024年1月被清盤的民營企業中國恒大集團相比,華南城的案例揭示了新的問題。恒大的清盤主要歸因於其自身的過度擴張和債務問題,而華南城的清盤則表明,在當前系統性的行業下行壓力下,即使是擁有強大國資背景的救助,也無法扭轉局面。

這反映出房地產危機已不僅限於民營企業,其深度和廣度正在對擁有政府資源支持背景的實體構成挑戰,並有從中國大陸向香港金融市場傳導的趨勢。

香港樓市「消化庫存」的現實條件

在市場瀰漫悲觀情緒的同時,九龍倉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利率下調、市民收入增加、新移民需求上升,香港樓市「期望未來一至兩年內可消化大部份住宅存貨」。

消化庫存的三個前提:利率下調、市民收入增加,以及新移民帶來的需求。然而,對這些假設的前提條件的現實情況卻並不樂觀。

1、利率環境:香港的利率水平與美元利率緊密掛鈎。美國勞工統計局8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核心CPI同比增長3.1%,高於市場預期和美聯儲2%的目標。這為美聯儲在9月份減息帶來了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香港獨立大幅減息的空間有限,小幅調整對高昂的樓價影響甚微。

2、居民收入預期:對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與部份宏觀經濟指標相悖。例如房地產諮詢機構高力早前預計,今年底寫字樓空置率將升至19%。高空置率通常意味著企業經營活動收縮,可能對就業市場和整體薪資水平構成下行壓力。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3日在商業電台節目中表示,預計本港下半年經濟勢頭未必如上半年表現,因出口受關稅戰不確定性影響。他表示,要留意金融風險,資金進出或者急而且快,可能衝擊金融市場,造成外溢效應,影響經濟。

以上都表明本港經濟和金融情況存在風險,對於市民收入增加會存在負面影響。

3、新增需求評估:近年通過各類「人才計劃」引入的新增人口,構成了潛在的置業需求。但其實際購買力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到港人士在大陸資產價值的變動,以及對香港市場未來走勢的信心。同時,香港近年的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高淨值人群的流動態勢,也對整體市場購買力的構成產生了影響。

因此,關於市場短期內消化庫存的樂觀預測,其所依賴的多個前提條件在當前宏觀環境下尚不穩固。市場信心的缺失,是比技術性因素更為核心的制約。

外媒滙豐銀行報道揭示的系統性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至6月底,滙豐銀行持有的320億美元香港商業地產貸款中,有73%(約234億美元)被歸類為「高風險」或「已減值」。該比例在去年低於30%,顯示出風險暴露程度在短期內急劇惡化。

滙豐表示,在更新預測借款人違約機率內部模型後,被明確標記為「信用風險增加」的商業物業金額,從年初的65億美元增至181億美元,表明風險正在加速累積。

中港樓市的金融與經濟聯動

華南城的清盤和滙豐銀行的風險的報道警示,共同指向了中國大陸與香港樓市之間日益增強的聯動關係,這種「共振」效應主要通過金融和經濟兩個層面傳導。

首先,是在金融層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曾是大陸房企重要的離岸融資平台。如今,大陸房企在港集中發生的債務違約和清盤事件,直接損害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並降低了中國企業的海外信用評級。同時,大陸房企的債務風險通過銀行信貸缺口,轉化為香港銀行業的資產質素壓力,可能引致銀行收緊信貸政策,從而對香港本地市場產生影響。

其次,是在政策與經濟層面。兩地經濟基本面緊密相連。中國大陸的宏觀經濟狀況和政策導向,例如,資本管制與流動性管理,直接影響到流入香港的資金規模。儘管港府已撤銷所有樓市「辣招」,但市場反應平淡,表明本地政策的效果受制於更廣泛的經濟環境和市場信心。

因此,華南城案例凸顯了國有資本救助能力與系統性危機中的侷限性,有關滙豐的報道則量化了風險向香港金融體系傳導的程度。這表明,中港兩地已形成高度一體化的經濟結構,內地的房地產危機正不斷向香港蔓延,影響著香港的經濟與金融穩定。◇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