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的凌雲山,開鑿於唐玄宗初年(713年),竣工於唐德宗貞元19年(803年),歷時90年。佛高71米,是世上最高的大佛、也是最大的摩崖石刻彌勒坐像。
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在唐代,彌勒信仰十分盛行。彌勒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佛經說彌勒下世「天下太平」。
凌雲山下乃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湍急的水流形成巨大的漩渦,洪水期更是驚濤駭浪,舟毀人亡的慘劇層出不窮。凌雲寺的海通禪師決心憑崖開鑿一尊彌勒大佛,希望仰仗其無邊的佛法威力,鎮江妖,減水患,護佑蒼生。
大佛的修建先後歷經海通禪師(化緣集資)、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資20萬)、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資50萬)3位負責人,分別主持了不同階段的工程,耗時約90年(713—803年)才最終完成。(其中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頒詔,同意動用麻鹽稅續建大佛。)
大佛依山體而鑿,露頂開龕,全靠人力在臨江峭壁開鑿凹進石刻,並嚴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經》上的記載和要求施工。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寬10米,耳長7米,頸長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腳背寬9米、長11米。頭上有1021個(另一說1051)螺髻,每個都有圓桌大小。耳中可站立二人,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的螺髻中、耳後、衣紋及肩後、胸部背側等處,暗藏著溝渠和洞穴,這些奇妙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浸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樂山大佛是雕塑史上的傑作,大佛的建造近百年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施工和禮佛的險峻通道——九曲棧道,自上而下盤旋至大佛腳底,共有217級石階。棧道上方第一個折返處刻有《西方極樂圖》,內有亭台樓閣等造像。
這尊「世界第一大佛」比例勻稱,神態安詳,氣魄雄偉。頭與山齊,腳踏三江,雙手撫膝,巍峨端坐,從上到下依次擴寬的塔式形體結構,呈現千年不變的穩固美,(讓一看就覺得安心,並賦予信心和力量,)大佛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高約16米的護法天王像,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故事】海通剜目明志
唐代韋皋在《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摩崖碑刻中不僅記載了建造始末,而且還頌揚了海通奔走呼號籌集佛款的堅韌不拔、怒拒索賄、剜目明志、不畏強暴的精神。「時有郡吏,將求賄於禪師,師曰:『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吏發怒曰:『嘗試將來!』師乃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夫專程一意,至忘其身,雖回山轉日可也。」
海通禪師專程一意,捨身忘死,激勵眾心,佛像的建造也得以順利展開。山崖上的施工場面非常壯觀:「萬夫競力,千錘齊奮,大石雷墜,伏螭潛駭,巨谷將盈,水怪易空。」鑿下的山石全部填在江底,緩和了水勢;藉佛力震懾,「奪天險以慈力,易暴浪為安流」。
現凌雲山頂的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有海通塑像,高兩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神蹟傳奇】大佛曾多次顯靈
據說,自從修了大佛後,再也沒有被水淹過了。當地百姓都認為是大佛在保佑他們,都相信樂山大佛是一尊靈佛。
1962年樂山大佛突然一夜閉眼。當時中共暴政人禍造成大饑荒餓死3000萬人。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餓死700萬,每天都有成群的餓殍順江飄流而下。當地人傳說,是大佛不忍再看人間慘象才閉眼的,大佛閉上雙眼的照片至今還保存在樂山陳列館裏。
後來中共的倒行逆施更加變本加厲,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大佛再一次閉目流淚。中共大為惶恐,動用4000萬元也沒能抹去大佛眼角的淚痕!
[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傷30萬(數十萬),大佛面露怒色。
2002年5月7日上午9時43分,樂山大佛再現難得一見的「神秘光環」。突然出現日暈現象,太陽四周閃現出一個直徑約300米、內紅外紫的五彩光環,色彩時明時暗。千年難遇萬人爭睹,持續了3個多小時。
2008年汶川大地震,樂山大佛安然無恙,青川絕壁上凸顯的巨人頭像,誰見後都稱其酷似樂山大佛,只是再沒有了平素的端莊與慈祥,恰似在垂憐眾生。]
【巨型睡佛】
奇妙的是,在樂山大佛的外圍,有一尊全身長達四千餘米,由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巨佛的四肢齊全,輪廓清晰,呈仰面朝天酣睡之狀,體態十分逼真自然,猶如天宮造物。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傳說釋迦牟尼佛是從母親的腋下出生的,彷彿印證了中國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的傳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安岳臥佛和摩崖經窟
在安史之亂和唐末北方戰火中,唐王室先後兩次入蜀避難,一些高僧、畫家和雕刻巧匠也隨之來到四川,中國石窟藝術重心移向西南,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的興盛,與人才薈萃有很大的關聯。與戰亂的中原相比,四川保留了更多的佛經和唐代藝術特色。
安岳石刻位於四川資陽安岳縣,唐宋為石刻的極盛期,共有造像約10萬尊,各類石窟140餘處,如臥佛院、千佛寨、圓覺洞、玄妙觀、毗盧洞、華嚴洞等等。
規模壯觀的唐代臥佛院雖毀,但在八廟鄉長約1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餘米的崖壁上,仍保留著盛唐摩崖造像1613軀,石刻經文15窟。最有名的是安詳地躺在船型褐色砂岩中的露天大臥佛,全長23米,是中國最大的唐代臥佛,是國內唯一一處左脅臥的「釋迦牟尼涅槃圖」,也是全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石刻臥佛像。臥佛頭後、腳前各有勇猛的護法力士,腰間坐一弟子侍候。雕刻精緻,線條洗鍊。臥佛上方還有「說法圖」,中坐佛祖,兩側侍立著眾弟子、菩薩和天龍八部,栩栩如生。
臥佛頭下刻有「貞元」二字,貞元是唐德宗李適年號,竣工於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年間,學者們推斷可能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
臥佛造像依山取勢,匠心獨運。與佛經「北首右脅臥」、「枕手累雙足」不同,臥佛院大臥佛背北面南,頭東腳西,兩手平放,左脅而臥。身長2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曲眉豐頤,端莊恬靜。
臥佛溝存有迄今中國最大的摩崖經窟。為了不使佛法失傳,臥佛院玄應等僧人在開鑿磨平的山洞石壁上刻寫了大量經文,保存較好的有15窟,刻字面積達152平方米,約30餘萬字,多為唐楷,落款題記從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至開元二十三年(738年)間。主要經目有《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大般涅槃經》、《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維摩詰經》、《佛名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其中《檀三藏經》是中國現存佛經中的絕版。
安岳石刻在四川石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很多來自安岳的石匠參與了大足石刻的興建,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
(待續)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