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數據顯示,銀行業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出現20年來首次下降。根據官方數據計算,今年上半年註銷的銀行數量257家,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註銷數量。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高、加速倒閉,暴露地方經濟衰退與民企困境。中共政府雖以大型銀行「托底」,避免系統性崩潰,但壞賬只是轉移並非消除。

國有大型銀行被迫為高風險領域輸血,資產質量被長期稀釋,形成「慢性中毒」。財報數據被政治化粉飾,不良貸款被展期、轉移到資產負債表外,真實風險被掩蓋。最終或陷入「殭屍化」停滯,甚至在極端衝擊下可能觸發「明斯基時刻」。

信貸萎縮是經濟活力衰退的晴雨表

中共央行8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

前6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92萬億元。按此計算,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減少500億元。

這一數據遠低於市場普遍預期,中國銀行業通常在6月份信貸業績完成季度和半年度目標後,7月份貸款數據會有所回落,但此次的下降幅度超出了季節性波動的範疇。這一反常現象反映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私人部門,特別是企業和居民,信貸需求持續疲弱;二是銀行體系風險偏好下降,放貸意願減弱。

路透分析指出,這是自2005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淨減少,也是自1999年12月以來單月最大降幅。

居民家庭貸款在7月份減少了4,893億元,而6月份則有5,976億元增長。這表明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就業前景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居民部門加槓桿的意願和能力都在下降。

企業貸款數據同樣不容樂觀,從6月的1.77萬億元驟降至僅600億元。表明企業對未來投資和擴張缺乏信心,也暗示了許多中小微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難以獲得信貸支持,生存面臨困境。

信貸是經濟的血液,當血液循環減慢甚至出現淤塞,經濟肌體的活力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即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已滲透至宏觀金融體系的核心。

銀行倒閉潮地方經濟的微血管正在壞死

與信貸萎縮相伴而生的,是銀行的加速倒閉。

截至2025年6月末,參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名單上,共有3,554家銀行參保。存款保險是強制性的,每一家銀行必須參保。

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截至2024年12月末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顯示,中國共有3,811家銀行。

以此計算,今年上半年共有257家銀行註銷,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195家。

這一現象尤為值得警惕,特別是中小銀行通常是地方經濟的「微血管」,它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當地的中小微企業、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它們的健康狀況,直接反映了地方經濟的真實生態。

中小銀行的大規模註銷,背後是地方經濟的普遍性衰退。在過去數年,地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LGFV)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中小銀行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為LGFV提供了大量信貸支持。

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賣土地收入銳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急劇萎縮,導致LGFV債務風險日益凸顯。大量貸款成為不良資產,直接侵蝕了中小銀行的資產質量。同時,作為中小銀行主要客戶的中小微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經營困難、訂單減少、利潤被壓縮,也導致其還款能力下降,進一步推高了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8月15日發布的2025年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在過去幾年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的2.8%左右可能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大銀行托底」是慢性中毒的開始

面對中小銀行的倒閉潮,中共政府出於維持系統性金融穩定的政治考慮,採取了「硬性托底」的策略:當一家中小銀行出現風險時,監管機構會主導,通常通過指令大型商業銀行或地方國資對其實施併購、託管或注資。但它並非風險的消除,而是風險的轉移與掩蓋。

中國的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中共的政治和經濟目標。例如在1999年,中共下令相繼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以及國家開發銀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與壞賬。所以,國有銀行看起來漂亮的低壞賬率,是這幾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功勞」。實際上,最終還是全體國民買單。

這種模式的長期後果是,國有大型銀行被迫為高風險領域輸血。它們不僅要接盤中小銀行的爛賬,還要承擔起政治任務,向那些本應被市場淘汰的「殭屍企業」和高風險的LGFV提供新的貸款,這使得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被不斷稀釋和污染。不良資產並未消失,只是從千萬個中小銀行的小「池子」,彙集到了規模更大銀行的大「池子」,這是一種典型的「慢性中毒」過程。

這種「慢性中毒」的危害,在於存在著資產質量長期惡化;資源錯配;財務真實風險被掩蓋等問題。

走向「殭屍化停滯」還是「明斯基時刻」?

中國金融體系的這種「慢性中毒」最終可能導向兩種結局:

第一種,殭屍化停滯。這是目前看來最有可能的路徑,為了維護「穩定」,中共政府會不惜一切代價,通過持續的信貸輸血來維持表面的平靜。結果是,整個金融系統被大量無效益的資產佔據,信貸資源被固化。經濟陷入長期的通縮和低增長陷阱,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緩慢衰退,沒有劇烈的衝擊,但中國經濟的活力被徹底扼殺。

第二種,「明斯基時刻」的突發性危機。儘管概率較小,但不能排除。所謂「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是指在長期繁榮和信貸擴張後,資產價格達到頂峰並突然崩潰,導致金融體系崩盤的臨界點。當掩蓋壞賬的成本越來越高,或者在某個意外的黑天鵝事件(如重大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共內部權力鬥爭失控)的衝擊下,市場的信心會瞬間瓦解。由於真實風險數據不透明,恐慌會呈指數級放大,引發擠提和系統性崩潰,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因此,中國銀行業的困境並非孤立的金融現象,它是一個系統性風險的表現。所以,中共高層近年來不斷在高級別會議甚至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這樣的說法。

但是,中國金融體系正在沿著一條危險的路徑前進,其結局無論是緩慢的「殭屍化」,還是突發的「明斯基時刻」,都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