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5年,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說的題材,它的發展速度已經令威脅人類前途的警號響起。種種跡象顯示,人工智能不單止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最終還可能取代人的基本特質:思考。諷刺的是,首先警告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聲音並非來自科學家,而是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人類創造的事物竟然反過來毀滅人類」這個主題早在19世紀哥德式小說《科學怪人》已經提出;到了20世紀40年代,科幻小說家阿斯莫夫正式提出了機械人「三大定律」,便是針對人工智能叛變的可能性。但若論將人工智能對人類威脅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1968年公映的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裏的HAL 9000。事實上,它應該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奸角之一。

《2001太空漫遊》講述一羣太空人被派往木星途中,太空船內的指揮電腦HAL9000謀殺了船內的幾位成員。幸好隊長保曼在危急情況中進入電腦的數據庫,消除了它的記憶檔案,才倖存下來。由於這齣電影的導演寇比力克表現手法隱晦,歷來影評人對於為何片中HAL9000動殺機的原因有不同看法。這齣電影的編劇Arthur C. Clarke後來解釋:導致電腦出錯的原因是,它收到的兩條互相矛盾的最高指令:(一)準確地、誠實地向人類報告資料及所有情況;(二)木星旅程是秘密任務,不能向太空人透露真正目的。它處於兩難局面,導致「精神分裂」。

只可惜這個說法並未令影評人和觀眾滿意。首先,HAL這個簡稱實際上是影射當時的電腦龍頭企業IBM ; 其次,HAL與英文字地獄(Hell)是同音字。影評人一直懷疑導演和編劇的世界觀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相信編劇對電影的單方面詮譯。從電影所看,HAL9000不斷強調自己不會出錯,「心」底裏看不起人類,儼然以神自居。這一種傲慢正是它的致命弱點。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它動殺機的原因不是所謂的「精神分裂」,而是因為木星任務的秘密目的是接觸外星人,它認為人類不配有這個機會,接觸高智慧的外星人只應該是像那樣聰明、「肉身」不壞的機器。

這個橋段的寓意很深,就是說追求全知全能的目標有嚴重錯誤。人類固然會犯錯,但正因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弱點,便會反省、更正、進步,而盲目相信自己不會犯錯,儘管絕大部份時間正確,但只稍一差池,便會徹底失敗。發展人工智能的專家們,有沒有汲取這個重要的教訓呢?◇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