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Philips),這個擁有130多年歷史的歐洲科技巨頭,如今在全球化浪潮與中美關稅戰的夾縫中黯然失色。曾幾何時,從碳絲燈泡到CD/DVD,從剃鬚刀到CT/MRI設備,飛利浦曾以技術創新和高品質聞名全球,代表了歐洲製造業的最高水準。然而,2024年這家昔日科技巨頭營收僅剩194.93億美元,不及1996年巔峰時期一半,徹底跌出財富500強。

更令人唏噓的是,過去二十年,飛利浦逐漸失去產業核心,品牌被稀釋為一個「授權商標」,產品線外判、核心資產速賣、創新力衰退,最終在連續三年巨虧、累計虧損超30億歐元後,淪落為「貼牌大王」:一個空有商標光環、內核卻早已空心化的公司。

從全產業鏈的科技先鋒到「歐洲版南極人」,飛利浦的轉型不僅未能挽救頹勢,反而加速了其品牌價值的自我消耗。中美關稅戰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預計造成2.5億-3億歐元財務損失,暴露出其商業模式的脆弱性。這家百年企業的衰落,既是戰略失誤的悲劇,也是全球化裂變下跨國企業宿命的縮影。

輝煌的起點與多元化的陷阱

飛利浦的起源可追溯至1891年的荷蘭,創始人傑拉德·飛利浦以碳絲燈泡起家,憑藉技術突破迅速成長為歐洲最大燈泡廠商。20世紀,飛利浦乘著工業革命的東風,迅速擴展至家電、半導體、醫療、照明等領域,締造了一個橫跨消費電子與高端製造的商業帝國。

鼎盛時期,飛利浦全球員工超40萬,產品線涵蓋剃鬚刀、電視、音響、CT機、晶片設計等,1996年營收達401.4億美元,位列財富500強第53位。其Netlab實驗室被譽為「歐洲的貝爾實驗室」,每年產出6,000項專利,CD/DVD格式、首款商用剃鬚刀等創新,奠定了飛利浦的技術傳奇。

然而,飛利浦的多元化戰略雖帶來規模擴張,卻埋下衰落的種子。首先,資源分散使其無法在專精化趨勢下保持領先。20世紀末,全球科技產業進入專業化分工時代,蘋果專注消費電子、三星深耕顯示技術,而飛利浦卻在醫療影像、家電、半導體等多個賽道同時發力,導致研發與資本投入被稀釋,「樣樣通、樣樣鬆」。

其次,高層動盪加劇戰略迷失,1981-2001年間五任CEO頻繁更迭,最短任期僅一年,內部管理混亂致使企業難以聚焦核心競爭力。最後,亞洲製造業的崛起徹底顛覆了飛利浦的競爭優勢。日本、南韓在電視、音響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中國則在家電與照明領域完成彎道超車。

飛利浦的「歐洲製造」光環逐漸褪色,研發成本高企與多元化內耗使其不堪重負。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成為飛利浦的轉折點,半導體業務虧損超10億歐元,財務危機迫使其剝離非核心業務,啟動「斷臂求生」的大規模「瘦身」戰略。

從2004年起,飛利浦陸續剝離PC顯示器(賣給冠捷科技)、手機業務(轉讓給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半導體業務(分拆為恩智浦)、照明業務(獨立為Signify),直至2021年以44億歐元將家電業務出售給高瓴資本。這一輪「瘦身」看似讓飛利浦卸下包袱,聚焦醫療健康領域,但實則割捨了製造根基與技術信仰,埋下了品牌空殼化的伏筆。

貼牌模式:短期暴利與長期慢性自殺

飛利浦轉型的核心是品牌授權模式,即將「Philips」商標授權給中國代工廠,生產冷氣機、空氣炸鍋、淨水器等產品,飛利浦僅提供品牌並收取授權費。2024年,飛利浦品牌授權收入達4.19億歐元,佔總營收3.4%,幾乎無生產成本,堪稱「躺賺」。

例如,恩伯利電器獲得10年冷氣機授權,德爾瑪子公司生產淨水器,這些產品貼上飛利浦商標後銷往全球,飛利浦無需參與研發、製造或品控。然而,這種看似高明的「輕資產」模式卻隱藏著致命風險。

首先,貼牌模式讓飛利浦喪失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權。

代工廠為追求利潤,往往在材料與工藝上壓縮成本,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2020-2023年,飛利浦貼牌產品(如吸塵機、電吹風、電焗爐)多次因質量問題被曝光,消費者對「飛利浦等於高品質」的信任逐漸崩塌。

其次,貼牌模式稀釋了品牌價值。

飛利浦曾以「歐洲製造」與高端形象著稱,但如今其冷氣機、淨水器等產品與國內低端品牌無異,被戲稱為「歐洲版南極人」。這種形象滑坡直接侵蝕了飛利浦的品牌溢價能力,消費者不再願意為「貼牌飛利浦」支付高價。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貼牌模式本質上是品牌價值變現,而非戰略重生。飛利浦通過授權短期獲利,卻放棄研發與製造的核心競爭力,形同「賣掉會生金蛋的母雞」。這種模式看似低成本、高利潤,實則以犧牲百年積澱為代價,堪稱「慢性自殺」。

2021年呼吸機召回事件(400萬台,股價暴跌80%)進一步暴露了飛利浦在質量管理上的短板,貼牌模式則放大了這一危機,令其品牌信譽雪上加霜。

醫療健康:最後堡壘與多重困境

在剝離消費電子與照明業務後,飛利浦將醫療健康作為「最後堡壘」,寄希望於高毛利、強壁壘的醫療設備業務重振雄風。憑藉X光機、CT、MRI、超聲設備的技術積累,飛利浦在中國醫院市場穩居前三,僅次於通用電氣和西門子,尤其在二、三級醫院市場擁有較強影響力。然而,其在這一領域也面臨多重困難。

首先,質量危機頻發。

2021年,飛利浦因呼吸機質量問題全球召回400萬台,股價暴跌近80%,品牌信譽遭受重創。2024年,A系列呼吸機因「無法運行警報」問題被FDA列為一級召回,2025年8月再次因呼吸機問題一級召回,累計造成8死13傷。這些事件暴露了飛利浦在醫療設備質量管理上的系統性缺陷。

其次,市場競爭加劇。

中國本土廠商如聯影、邁瑞快速崛起,聯影CT市佔率已居第一,邁瑞超聲設備價格降低30%,憑藉成本優勢和政策支持不斷蠶食飛利浦市場份額。飛利浦的高端設備雖有技術優勢,但高價(7T MRI單價超5,000萬元)限制了市場需求,難以形成規模化增長。

第三,政策壁壘限制。

自2021年中國推行醫療器械帶量採購,高端影像設備逐步納入試點,飛利浦的「品牌溢價」在集採制度下毫無優勢,蘇州等地集採甚至明確拒收進口設備。此外,政府明確提出到2030年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率達70%,飛利浦在審批、融資、科研資源上被邊緣化。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全業務部門銷售額同比出現兩位數下滑。

第四,財務壓力沉重。

2022-2024年,飛利浦醫療業務累計虧損約30億歐元,迫使企業裁員1.3萬人(佔員工六分之一),並於2025年1月出售急救業務(包括除顫器)。儘管新CEO劉令推動本土化戰略,95%產品實現中國製造,最新3T MRI也在中國首發,但市場在快速萎縮,難以形成大規模增長。

中美關稅戰:飛利浦深陷結構性困境

飛利浦雖為荷蘭品牌,但其供應鏈與市場高度依賴中美兩國,這使其成為中美關稅戰的直接受害者。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關稅政策預計造成2.5-3億歐元(約20.5-24.6億元人民幣)的淨損失,全年調整後EBITA利潤率從12.3%下調至11.3%,股價一度下跌超6%。

當中美相互加徵關稅時,飛利浦的供應鏈成本和出口市場會受到雙重擠壓。關稅戰不僅加劇了飛利浦的財務壓力,還對其全球供應鏈和中國市場表現造成了顯著衝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成本結構惡化。

飛利浦在中國廣東、江蘇等地設有工廠和代工廠,生產從呼吸機面罩到剃鬚刀的多種產品,出口美國時需承擔高額關稅,直接推高售價。

2024年,美國作為其最大的市場,佔飛利浦銷售額的40%。而中國為其第二大市場,醫療健康業務(診斷與治療、個人健康板塊)因中美貿易量較大受衝擊尤甚。若轉移產能至越南、印度等地,短期需巨額投資,長期則難以複製中國製造的效率與成本優勢。

第二、價格競爭力下降。

在美國,飛利浦面臨GE醫療、霍尼韋爾等本土企業及日韓廠商的競爭。關稅抬高進口產品價格,使飛利浦性價比優勢喪失。在中國,消費降級與本土廠商崛起(如聯影、邁瑞)擠壓其市場空間。飛利浦在中美兩大市場均受壓,陷入「兩端失守」的困境。

第三、供應鏈不穩定。

飛利浦高度依賴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其46個美國工廠短期內無法替代中國供應鏈的規模與效率。核心部件仍需從中國進口,關稅與物流成本增加加劇了營運複雜性,飛利浦的「歐洲品牌+中國製造+全球銷售」模式在關稅戰下難以為繼。

面對關稅戰與市場困境,飛利浦採取了多項自救措施,但效果有限:

首先,供應鏈區域化。

飛利浦加速美國本土生產(如明尼蘇達州心臟設備生產線),並推動「歐洲為歐洲、美洲為美洲」戰略,中國生產本地化率達90%。然而,本土化需長期投資,且無法完全擺脫對中國核心部件的依賴。

其次,關稅豁免與成本優化。

飛利浦利用《內羅畢議定書》等政策申請部份醫療設備關稅豁免,2025年第一季度節省1.47億歐元,全年預計節約8億歐元。但豁免政策操作複雜,難以快速見效。

第三、AI創新突圍。

飛利浦加大AI醫療技術投入,2025年AI產品銷售佔新產品銷售額50%,如SmartSpeed Precise(提高3倍掃瞄速度,圖像清晰度提升80%。然而,創新需高研發成本,且在集採政策下難以轉化為市場優勢。

這些措施雖緩解了部份壓力,但難以從根本上扭轉頹勢。貼牌模式與質量危機已重創品牌信譽,關稅戰則進一步加劇其成本與市場壓力,飛利浦的「輕資產」戰略在全球化裂變下顯得脆弱不堪。

飛利浦衰落的深層啟示

飛利浦的沒落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多元化戰略失誤、管理混亂、全球競爭加劇與關稅戰衝擊的綜合結果。其衰落揭示了幾個殘酷現實:

第一、戰略失誤的自毀。

飛利浦的多元化使其資源分散,錯失專精化趨勢;剝離阿斯麥、恩智浦等優質資產,如今這些業務市值遠超飛利浦,凸顯其戰略短視。

第二、貼牌模式的陷阱。

品牌授權雖短期獲利,卻以犧牲質量與信譽為代價,飛利浦從技術先鋒淪為「商標販子」,形同慢性自殺。

第三、關稅戰的結構性打擊。

中美博弈使飛利浦的全球化模式崩塌,夾在兩強之間的歐洲企業往往首當其衝,成為去全球化浪潮的犧牲品。

第四、技術與品質的核心。

飛利浦的衰落根源在於放棄製造本質與技術信仰。品牌若僅剩商標,情懷與授權費難以支撐長遠競爭力。

結語:從巨擘到空殼的警示

飛利浦從全能科技巨頭到貼牌大王的轉型,是一場從輝煌到沒落的自我消耗悲劇。多元化戰略的失誤、管理動盪、亞洲製造的崛起使其逐漸喪失競爭力;貼牌模式雖帶來短期利潤,卻以品牌信譽為代價;醫療健康領域的「最後堡壘」雖具潛力,但質量危機、政策壁壘與國產競爭使其前景黯淡。中美關稅戰則如最後一擊,暴露了飛利浦「歐洲品牌+中國製造+全球銷售」模式的脆弱性。

飛利浦的案例為全球企業敲響警鐘:品牌授權與輕資產模式雖可短期獲利,但長期可能稀釋核心價值;技術創新與品質堅守才是企業長存之本。在中美博弈與去全球化浪潮下,飛利浦的衰落不僅是企業戰略失誤的縮影,更是全球化裂變中跨國企業生存困境的寫照。若飛利浦不能重拾技術信仰、強化質量管理,其百年輝煌恐將徹底淪為歷史傳說。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