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中兩顆著名的小行星——貝努(Bennu)和龍宮(Ryugu),可能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它們都來自相同的小行星「媽媽」,是這顆巨大的小行星在數十億年前撞擊而成的碎片。如今,這顆巨大小行星的最大殘骸是被稱為波蘭星(142 Polona)的小行星。
美國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在8月18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在該研究院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貝努、龍宮和波蘭星的資料,其結果支持它們最初屬於相同波蘭星家族的假設。
這項研究比較了貝努和龍宮的樣本資料和波蘭星的光譜資料。結果發現,它們的近紅外光光譜具有足夠的相似性,足以支持它們起源於同一顆母小行星的理論。
貝努和龍宮被認為是近地小行星,因為它們在火星軌道內環繞太陽運行。然而,它們並不被認為對地球構成威脅,因為它們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分別約為306萬公里和161萬公里。
與波蘭星相比,貝努和龍宮都相對較小。貝努的直徑約為0.53公里,相當於紐約帝國大廈的大小。龍宮的直徑是貝努的兩倍,但波蘭星的直徑約為53公里,比它們都大得多。科學家認為,木星的引力將貝努和龍宮推離了靠近波蘭星的軌道。
該研究的主要報告撰寫人、來自西南研究院的阿雷東多(Anicia Arredondo)說:「我們相信,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大型小行星曾發生碰撞並碎裂,形成了一個『小行星家族』,其中最大的一塊殘骸就是波蘭星。」
她說,有理論主張說,那次碰撞的殘骸不僅形成了波蘭星,還形成了貝努和龍宮。為了驗證這個理論,他們開始觀察這三個小行星的光譜,並進行比較。
藉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阿雷東多與其研究團隊在近紅外光和中紅外光波長下觀測了波蘭星,然後將這些數據與貝努和龍宮實體樣本的光譜數據進行了比較。
日本和美國的太空任務分別在2018和2020年取得龍宮和貝努的實體樣本,並於2020和2023年將其送回地球。
針對上述比較結果,阿雷東多說:「它們足夠相似,因此我們相信這三顆小行星可能來自同一個母體。」
該研究的另一名報告撰寫人貝克(Tracy Becker)說:「自從那次可能形成它們的撞擊以來,波蘭星、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經歷了各自的太陽系之旅。貝努和龍宮現在比波蘭星更接近太陽許多,因此它們的表面受到太陽輻射和太陽粒子的影響可能更大。」
貝克補充:「同樣地,波蘭星可能比貝努和龍宮更古老,因此可能在更長的時間內受到微流星體的撞擊。這也可能改變其表面的某些方面,包括成份。」
上述研究成果於8月18日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The Planetary Science Journal)上。#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