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含有比太陽系更古老的塵埃以及來自星際空間的有機物質和冰。這有助於科學家揭示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前的宇宙狀況,以及貝努這顆小行星的母體訊息。

美國太空總署(NASA)網站指出,該局的OSIRIS-REx探測器在2020年取得貝努的樣本,並於2023年送回地球。有多個研究團隊對這些樣本進行分析。

《大紀元》此前報道,貝努的直徑約為三分之一英里(0.53公里),相當於紐約帝國大廈的大小。它與另一顆小行星龍宮(Ryugu)可能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它們都來自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是這顆母體小行星在數十億年前撞擊而成的碎片。

由NASA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科學家阮安(Ann Nguyen,音譯)所主導的研究團隊表示,貝努的母體小行星由靠近太陽、遠離太陽甚至超越太陽系的多種來源的物質所構成。

該團隊經分析發現,儘管可能性很低,貝努的母體小行星中的一些物質逃過了由熱量和水驅動的各種化學反應過程,甚至在將其分裂並形成貝努的劇烈碰撞中倖存下來。

阮安說,他們追溯了貝努的母體小行星所累積的這些初始物質的來源。「我們發現了一些成份比太陽系更早的星塵顆粒、可能形成於星際空間的有機物質,以及在靠近太陽的地方形成的高溫礦物質。」

研究發現,貝努、龍宮(其樣本由日本的探測器在2018年採集並於2020年送回地球)以及地球上收集的化學性質最原始的隕石樣本,在化學和原子結構上具有相似性,這表明它們的母體小行星可能形成於早期太陽系中相似的遙遠區域。

儘管貝努的一些原始成份得以保存,但其大部份物質都因為與水反應而發生了變化。事實上,母體小行星中的礦物質很可能隨時間而形成、溶解和重新組成。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行星科學教授澤加(Thomas J. Zega)說,貝努的母體小行星積累了冰和塵埃。最終,這些冰融化了,其產生的液體與塵埃發生反應,形成了人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他們取得的樣本有80%都是含水的礦物質。

他說:「我們認為這顆母體小行星積累了大量來自外太陽系的結冰物質,它只需要一點點熱量就能融化冰,並使液體與固體發生反應。」

研究人員還發現,貝努樣本表面存在微小隕石坑和曾經熔化的岩石所留下的痕跡。這些跡象表明這顆小行星曾遭受微隕石的撞擊,因為它沒有大氣層保護。

小行星是太陽系的行星形成時殘留的物質,提供了太陽系歷史的記錄。但正如澤加所說的,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些殘留物與地球上發現的隕石有所不同,因為某些類型的小行星會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殆盡,無法落到地面。

研究人員說,這正是收集實際樣本如此重要的原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