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我踏上了香港的街頭。那時,正值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無數普通市民走上街頭,他們或許是學生、教師、白領,甚至是退休老人。大家高舉標語,揮舞橫額,喊出的聲音只有一個核心訴求:守護自由,守護法治,不願讓香港的司法獨立淪為一紙空文。

當時的氛圍讓我至今難忘。街頭瀰漫著催淚彈的刺鼻味,前方是手持盾牌與橡膠子彈的防暴警察,後方則是素不相識卻互相遞水、遞口罩的市民。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公民社會」四個字的份量:自由不是口號,而是靠鮮血、淚水與勇氣去捍衛。

然而,這樣的吶喊並沒有換來對話與理解,反而迎來了更猛烈的鎮壓。短短幾年間,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幾乎被摧毀殆盡。黎智英,這位因創辦《蘋果日報》而成為香港良知象徵的媒體人,如今身陷囹圄。他的罪名不是腐敗,不是暴力,而是堅持說真話,堅持監督權力。

黎智英的遭遇,並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而是整個社會的警鐘。它昭示著:在中共的邏輯裏,任何敢於說「不」的聲音,哪怕來自企業家、媒體人,哪怕擁有社會地位和財富,最終都可能被碾壓。

更何況是千千萬萬沒有話語權的普通百姓呢?

在大陸,底層工人追薪被打壓,農民工被欠薪卻無處伸冤;網民因幾句批評政府的話就被拘捕;甚至在疫情期間,吹哨醫生的聲音也被封殺。每一次壓制,都是對自由空間的進一步擠壓;每一次沉默,都是百姓生存空間的進一步縮小。

回望2019年的香港街頭,我看到的是勇氣;而看向今日的香港,我看到的是被恐懼籠罩的沉默。這種沉默並非人們不再渴望自由,而是因為高壓之下,敢於發聲的代價太沉重。

反送中運動、黎智英被捕這些事件串聯在一起,揭示了一個現實——中共害怕的不是所謂的「動亂」,而是普通人覺醒、質疑與反抗。 它害怕真相,害怕民意,害怕哪怕一點點的自由之火。於是,它用高牆、鐵窗、暴力與恐懼來回應民眾最基本的訴求。

但是,壓迫並不能消除追求自由的渴望。

從香港到大陸,從黎智英到千千萬萬無名百姓,這種反思與抗爭會繼續存在。因為自由不是恩賜,而是人性中最深的呼喊。

今天,身處自由世界的人們更應明白:沉默和冷漠只會讓暴政得逞。唯有持續關注、發聲,才可能讓那些在黑暗中堅持的人不至孤單。

2019年,我在香港親眼見證了歷史的一頁。如今,隨著黎智英的遭遇,我們更應看清中共的真實面貌:它不是守護者,而是壓迫者;不是為了百姓,而是凌駕於百姓之上。

反思的意義,不僅是回憶過去,而是提醒今天:自由若不守護,就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作者為居住在洛杉磯的華人,長期關注香港自由與人權議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