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急速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統計現時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5分之一,而隨著人口的老化,患有慢性病與認知症的老年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面對這樣的情況,有越來越多人建議需要建立一個儲存庫來放置重要文件,避免在遭遇慢性病患者突然死亡或是失去行為能力,抑或是認知症患者記憶力的衰退,導致無法處理家產、遺囑以及支付醫療費用與日常生活花費的狀況。

今日(3日),精神健康資訊匯(MIPCRC)發表《香港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可行性研究報告》,「平安三寶」是遺囑、持久授權書和預設醫療指示。此研究報告透過深入面談的方式,蒐集55位包括病人、照顧者和法律、醫療等相關專業人士,探討設立中央儲存庫的需要和建議。

報告表示,近年來社會雖然加大對「平安三寶」的推廣,且參與者在聽完講座後,大部份表示有興趣了解。但是在研究訪問中發現,許多人一旦涉及聘請律師,會因為費用與程序複雜而卻步;亦有部份受訪者視討論臨終事宜為「不吉利」,家庭成員互相迴避對話,導致常推延至病危階段才倉促決策。而醫師評估費以及律師費的高昂也讓中低受入群體視為奢侈而沒有處理。

研究發現長者離世或突然失去行為能力時,家屬最頭痛往往是「文件在哪裏?」被訪律師經常收到「三寶文件」找不到的求助個案。專業人士也見過長者把文件塞進餅罐、鞋盒,或鎖在保險箱後忘記密碼的問題。文件一旦遺失或汚損,法庭未必接受,導致決定延誤,對家屬造成困擾。

研究調查認為,若有可靠的「中央儲存庫」,讓市民自願登記文件位置,甚至加密備份,相關人士即可查到「存放地點、最後修改時間」,省卻四處尋找的時間與費用,避免重要決定在關鍵時刻無法落實。

中央儲存庫儲存方法

研究顯示,中央儲存庫的技術路線可歸納為「元數據索引、雲端副本、實體正本」三層架構, 第一層元數據(Metadata)索引僅記錄檔文件類別、日期與正本位置,私隱風險最低、現行法例已足夠支援。但缺點是若原件遺失,單靠索引難以在法庭舉證;第二層雲端副本,透過掃瞄件以銀行級加密存放,當正本毀於火災或搬遷亦可即時下載。然而現時具備法律做法以正本為依據,掃瞄文件只可作參考,需要日後修例賦予同等法律效力,才可以獲得正本文件的地位;第三層實體正本,則是直接保管紙本文件,證明力最強,毋須等待法例更新。但設立高規格防火倉庫、長期保險及營運成本極高。一旦遭遇火災或惡意破壞便難以挽回。

被訪者大多認為推行中央儲存庫的平台需要「有權威、可信賴」,但避免官僚作風和私隱疑慮。收費方面,以「低門檻、按次收費」為原則。一次性開戶費用應在可負擔水平,日後增修文件或使用檢視服務才額外收費。平台還需設立透明的專業名錄與熱線,協助市民找到合適的醫生、律師或社工,形成「有人教、有人帶、有人幫」的環境。

研究建議

研究認為可以採「先試行、後立法」的兩步策略,儘快回應長者與病人需要,先由具公信力的專業協會或非牟利團體,在MIPCRC協助下建立一個「平安三寶儲存庫」營運單位。營運單位累積經驗和建立公眾信心後,再爭取立法由政府接管,升格為法定機構。避免「等立法」而原地踏步,未能解決現時急切需要的問題。

私隱方面,所有「平安三寶儲存庫」登記完全自願,市民可選擇存放部份或全部文件。若日後改變主意,隨時可撤回或刪除副本,不影響原有法律效力。市民可以按照需要,選擇僅記錄文件類型、簽署日期及正本存位置,讓家屬與專業人士能迅速找到原件,避免文件詳細內容暴露,或是自願上傳加密掃瞄的文件,可存放日後更新版本,創建者撒銷或重訂文件在系統亦會有紀錄。

研究也建議將儲存庫定位為「主動支援者」而非「被動倉庫」,透過專業名錄、持續跟進與公眾教育,提高文件更新率,並且建議一次性低額開戶費,其後每次修改收取小額手續費,確保財政可持續。對於體弱和未足夠能力和時間去完成「平安三寶」的人士,營運單位會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設立有關文件,令到有需要人可以得到平安三寶的保障。@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