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9月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宣布達成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將建設一條連接俄中兩國的大型天然氣管道。不過,美國專家對這項合作持懷疑態度。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行政總裁阿列克謝‧米勒(Alexey Miller)表示,根據俄中蒙三國領導人的公開聲明,三方簽署了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備忘錄,內容涉及修建途經蒙古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和東方聯盟過境天然氣管道。

米勒指出,「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將成為全球天然氣行業規模最大、資本最密集的項目。

俄新社報道稱,「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將從西西伯利亞氣田經蒙古國向中國輸送每年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該項目合同期限為30年。

不過,有美國專家指出,相關項目存在一系列懸而未決的問題以及戰略因素,而且距離最終落實更是遙遙無期。

Axios報道說,細節決定成敗。

首先,協議缺乏對可行性至關重要的商業定價和項目融資方面的明確性。

據俄羅斯新聞機構報道稱,協議相關的商業定價和項目融資計劃尚未公布。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簡‧中野(Jane Nakano)表示,這類談判很可能會拖延,就跟之前規模較小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項目一樣。「西伯利亞力量1號」項目的談判耗時數年才最終敲定。

「只有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事情才算真正塵埃落定。」她補充,「價格將是最主要的挑戰。現在僅僅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誕生初期。」

其次,俄羅斯現在處於價格談判的劣勢,再讓步空間十分有限。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約瑟夫‧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認為,俄羅斯現在無論是在定價談判,還是在能源競爭中都處於劣勢。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俄羅斯天然氣已經逐漸被剔除出大部份歐洲市場。

「俄羅斯實際上已經不再擁有重要的陸上替代出口,因為它已經被切斷了與歐洲的聯繫。」韋伯斯特說。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不斷增長的天然氣產量以及越來越多的替代方案——比如熱泵和其它替代能源技術,進一步降低了中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再次,兩位專家均認為,中俄宣布「西伯利亞力量2號」協議,有發出外交訊號的動機和象徵意義。

對俄羅斯而言,這向歐美和其國內民眾表明,它還有替代方案,並與北京關係密切。對北京而言,這是抵制西方要求其疏遠俄羅斯的壓力的一種方式。然而,該協議的經濟可行性仍存疑,韋伯斯特認為,根據融資條款,俄羅斯甚至可能蒙受損失。

中野表示,鑑於中國國內的天然氣需求正在放緩,所以中、俄都是基於地緣政治動機在發出訊號。

「這是北京對西方特別是美國施壓,要求重新評估與俄羅斯關係的又一次表演。」她說。#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