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閩南一帶俗稱黃曆七月為「鬼月」,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七月十五日為「七月半」,各地方可見「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這些習俗的來源為何呢?我們怎樣對待「鬼月」呢?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起源

說起黃曆七月的民間祭祀,是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為代表。在唐代民俗中已經很重視「中元」,「大歷四年七月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後各一日,宜準舊例休假」(《唐會要‧卷八十二》)。唐代《歲華紀麗》說:「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地官考校之元日,天人集聚之良辰。」在這一天道教做醮齋祭,佛教做盂蘭盆齋會,同時一般家庭也在這一天祭拜祖先。但是,當時並沒有「鬼月」、「鬼節」之說,即使到了中元節祭非常興盛的兩宋,也沒有在民俗志中留下這樣的說法。

到了清代中元節俗清淡了,「中元不為節」僅「中元日例有盂蘭會」放河燈、「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燕京歲時記》)。那麼中元節是怎麼和現代人的「鬼月」、「鬼節」之說發生連帶的呢?

南北朝以來中元普渡的儀式盛行,放水燈也是其中之一。(清玉/大紀元)
南北朝以來中元普渡的儀式盛行,放水燈也是其中之一。(清玉/大紀元)

我們從民俗志和文獻記載中,看到中元的民俗信仰中的供奉、齋醮和祭祀活動,恰恰都和已故先人、孤魂、亡靈有關。追溯來源,中元節的民俗至今已經有一二千年的歷史了。

中元祭到「鬼節」的聯想

道教說,玉帝任命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負責考察眾生善惡。明代徐道編撰《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從北魏時開始傳說三官會在生日這一天賜福下界。黃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日,稱「中元節」,地官在此日赦罪是為了激起地獄中鬼囚的向道之心;得到地官赦罪的鬼魂可以在黃曆七月返人間得到香火和施食。各地的「中元祭」分散在七月中,這也顯現人間「中元普渡」的一層善心的意涵。

基隆中元祭主普壇上擺滿各式各樣供品。(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基隆中元祭主普壇上擺滿各式各樣供品。(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在《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成書於南北朝)中記載著,一切眾生的善惡在神界都有紀錄,三官考察眾生的功過,分毫不差;而透過道教儀式祈求神界超度,能否得到赦罪必須得到地官的認可:

「一切眾生,生死命籍,善惡簿錄,普皆繫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玄都獻法,拔度先亡,……唯中元地官。」

宋人非常重視中元,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提到,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赦罪」的日子,各道觀舉行普渡法會,為生者祈福、替亡魂超度。宗親、富貴家族也會在家中設壇做法事,或設齋飯請僧人唸經做法事,為在世者祈福,為孤魂超度。

傳說地官降世為上古的舜帝,他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這一天也叫「孝子節」,民間就在這一天祭拜祖先。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元節》記載當時中元節俗,一般家庭在這一天祭祖,準備的祭品有新收的米、新製的醬料、經衣紙錢、應時水果、綵緞、麵餅兒。在這一天民間十之八九都吃素,賣肉的屠戶也會罷市。有的在家祭祀,也有的到墳地拜掃。後來中元節的祭祀從自家先人遍及對一切孤魂野鬼的普渡。「中元節普渡」表現了悲憫孤魂野鬼的精神。

玉帝任命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負責考察眾生善惡。圖:宋朝馬麟畫《三官出巡圖》(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玉帝任命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負責考察眾生善惡。圖:宋朝馬麟畫《三官出巡圖》(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盂蘭盆會與「鬼節」的聯想

據南宋《佛祖統紀》記載,在中國最早設盂蘭盆齋的是南朝的梁武帝。他在南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京師健康同泰寺(現在南京雞鳴寺)設盂蘭盆齋供養佛僧,之後每年的七月十五又普施到其它寺院。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他設盂蘭盆齋供養佛僧表現了他虔誠的信仰。先說「盂蘭盆」(梵語UIIambana」的音譯)本意「救倒懸」之苦;「倒懸」乃是形容人墮入餓鬼道和地獄的痛苦。「盂蘭盆」到了中土,成了一種有形的寶盆用以供獻佛僧。

設盂蘭盆齋在南北朝已經很普遍,當時民俗志《荊楚歲時記》記載,在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盂蘭)盆供諸仙」。北齊顏之推(西元531~590年後)囑咐子女說若思報恩,可「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顏氏家訓‧終制》)。唐朝時,盂蘭盆會蔚成風氣,唐孫思邈《千金月令》說:「七月十五日營(盂蘭)盆供寺為盂蘭會。」唐代時皇帝每年都送盂蘭盆獻供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廟寺,送盆的有專門的官人。(見《法苑珠林‧卷六十二》)

「盂蘭盆節」的文化元素來自天竺的佛教。西晉時,自月氏東來的竺法護翻譯的《佛說盂蘭盆經》,將「目犍連地獄救母」的故事傳入了中國。到了宋代,在中元節說《佛說盂蘭盆經》、演《目蓮地獄救母》非常興盛。

相傳目犍連(目連)的母親因為生前做了許多壞事造下大惡業,死後墮入餓鬼道,甚麼食物到了嘴邊立時化為火炭。目犍連雖然修成了大神通,可是也救不了母親亡魂。他得到佛陀教示,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結束夏安居精進團修)的這一天,以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藉助他們的功德之力,終於救了他的亡母之靈脫離無盡苦海。事後,目犍連請示佛陀:「凡是有俗弟子想表達孝心,是否也可以設盂蘭盆供養?」得到佛陀「這是大善之舉」的肯定。後來,這個習俗流傳開來,成為七月十五的重要佛教儀式。

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供養佛僧是佛教的信仰,同時也是一種孝道信仰,因為儀式做法源起於「目犍連地獄救母」,使得這佛教節日儀式自然而然也和地獄、「鬼節」容易產生聯結。

古代中元節民俗與「鬼節」有聯節嗎

救度孤魂是「中元普渡」的中心精神,台灣民俗「搶孤」就是這種精神意涵的表現。圖是第一位台籍攝影家彭瑞麟在1936年拍攝的頭城「搶孤」和孤棚照片。(公有領域)
救度孤魂是「中元普渡」的中心精神,台灣民俗「搶孤」就是這種精神意涵的表現。圖是第一位台籍攝影家彭瑞麟在1936年拍攝的頭城「搶孤」和孤棚照片。(公有領域)

到了宋代,佛教的盂蘭盆齋供奉、道教的齋醮拔孤救度孤魂都是中元的重要行事,同時,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展孝道的日子。宋代時三教合流的中元文化節景在風俗志中留下了鼎盛的紀錄。

以下來看看北宋《東京夢華錄》和南宋《夢梁錄》記載的中元節俗,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 祭祀祖先:民家在中元祭祖,秋收完成告慰祖先。在祭桌腳上,裝飾著麻穀,洋溢豐收心意。

• 拜掃墳所,設普渡醮祭祀亡靈、超渡孤魂:民家在「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諸宮觀設普渡醮……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做佛事悼念死者),或拔孤魂(超渡孤魂)」。朝廷禮部掌管祭祀的祠部「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者),設孤魂道場」;宮中派出車馬,前往歷代皇陵祭享,前往諸王和妃嬪墳所祭祀。後宮頒賜錢財,由內侍到龍山放萬盞江燈,以光明普照,祈福天下。

• 架盂蘭盆焚冥錢:市集廣場高高架起盂蘭盆架,「以竹竿斫(砍)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上面掛搭衣服和冥錢,在盆上焚燒。

• 連續多日搬演雜劇《目連救母》:集市戲棚瓦舍裏,從七夕一過便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一直到七月十五日。人潮匯聚的熱鬧處,除了賣小吃,也賣《尊勝目連經》。

由上可見,到了宋代中元節民俗顯然是唐代中元節精神內涵的盛大表現,主題核心都是一致的。

黃曆「七月半」就是中元節,民間有「鬼月」之說。在這一天,自古以來有許多節俗,《燕京歲時記》記載:「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燒)之。有長至數丈者。」(宋順澈/大紀元)
黃曆「七月半」就是中元節,民間有「鬼月」之說。在這一天,自古以來有許多節俗,《燕京歲時記》記載:「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燒)之。有長至數丈者。」(宋順澈/大紀元)

中元節信仰與對應「鬼月」之道

從南北朝到宋代,七月十五中元節不見「鬼節」的叫法,到了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才看到「歲中元鬼節,放燈」一說,以及「新昌(地名)戴九玄(人名)七月十五夜觀河燈」的一首詩,此外並無其它有關中元節的記載。而同樣是明代風物誌的《宛署雜記》中並沒有中元節「鬼節」或「鬼月」的記載。

南北朝到宋代的中元節俗內涵發揚了善良的信仰,發揮慈悲普渡的精神,從祭祀親族先祖擴及超度地獄孤魂。儘管世上有不少善良的人但願地獄中孤魂野鬼也能得到救度,然而中元節相關的傳說告訴我們,世上一切眾生的善惡在神界都有紀錄,三官考察眾生的功過,分毫不差,能否得赦,首先要看當事人自己有無向道之心。從「目犍連地獄救母」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一個具有大神通的孝子也無法從地獄苦海中救出惡業滿盈的母親亡靈,而能得廣大佛僧功德之力濟助者又能有幾人呢?!

面對「鬼月」,謹慎自己的一思一言一行,向善自修善果,慈悲無私對待世人眾生!那麼「鬼月」也是我們離「惡業」造「善果」的超越時空!#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