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醫療一線近期傳出令人擔憂的現象。由於部份進口醫療耗材和器械在醫保政策及集採壓力下被禁用或停供,多家三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直言手術水平出現「倒退」,患者負擔加重,甚至面臨生命風險。與此同時,部份國際知名醫療設備廠商也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進一步加劇這一危機。
繼中共當局將大量進口原研藥排除出醫保目錄後,患者用藥療效受到影響,許多人抱怨國產藥「藥效低」。另一方面,當局對醫療器械及手術室用進口藥的限制,直接衝擊手術療效。一位三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許小」在社交平台發文透露,過去廣泛使用的腦室引流管約600元(人民幣,下同)一套,具備防逆流及金屬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微創手術,如今因醫保禁用、醫院停貨而全面斷供。原本僅需30分鐘即可完成的局麻微創引流手術,現在必須改為全麻開顱鑽孔,使用價格低廉卻缺乏防逆流功能的導管。
9月4日,「許小」在評論區寫道:「患者原本花3,000元就能在局麻下解決問題,現在全麻至少8,000元起,受罪時間更長。而且劣質導管不防逆流,極易導致顱內感染,治療費用至少多花3萬元。」
他還提到,自己在值班時曾因無合格導管可用,只能建議患者轉院,但其它醫院的做法同樣是全麻加劣質導管,令醫患雙方無可奈何。
湖北一名在法國駐華醫療器械企業工作的銷售人員鍾女士9月5日對大紀元記者表示,目前,許多醫院已停止與該公司進行醫療設備與器械交易:「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和同仁醫院談好的項目,如今擱置不談了,理由是不准再進口,只能用國產的。但國產器械哪有法國的先進?」
鍾女士指出,中方突然停止採購外國產品,導致許多在華醫療企業大規模裁員:「我們公司裁了很多人,銷售人員裁掉了八成。」
據財聯社7月7日報道,自7月6日起,中共政府採購醫療器械項目將執行新的限制規定:醫療器械採購金額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若僅有歐盟進口產品能夠滿足需求,則上述措施不適用。在該通知生效之前已發布中標或成交結果公告的項目,可繼續簽訂合同,不受新規影響。業內認為,受該政策影響較大的主要是一些高端醫療器械,例如人工臟器及功能輔助裝置、體外循環設備,以及部份高端介入和植入類高值耗材這三個品類。
「許小」還披露,在另一台腦血腫手術中,他因沒有立體定向引流管而一度陷入困境,最終依靠科室僅存的一根庫存才勉強完成手術。他無奈感嘆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醫生真是活該!」
不僅神經外科耗材如此,更多進口藥品與醫療器械也正在大陸醫院中消失。部份醫生和患者表示,過去依賴的高端產品陸續被低價替代品取代,質量與安全風險隨之上升。
中國醫療自媒體「健識局」早在去年就曾報道,國際知名骨科設備製造商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因多款產品在中國脊柱集採中失利,計劃將旗下脊柱業務全面撤出中國。這意味著未來相關進口產品在大陸市場將越來越難以見到。
醫療專家指出,中國大陸醫療體系近年來大力推行集採與醫保控費。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高質量進口耗材被排除在外,醫院迫於成本壓力只得停用,臨床醫生被迫採用替代品。短期內雖然降低了單個器械費用,但最終導致患者付出更高的經濟成本與健康代價。
上海居民陳先生對記者抱怨說:「看病越來越難,藥物質量越來越差。現在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起病。前幾天我感冒發燒去醫院,雖然有醫保,但醫院讓我做了全面檢查,自費部份還花了1,300元,其中大部份是檢查費。」
業內人士擔憂,如果當局對進口藥、醫療器械和手術耗材的限制不解除,長期下去,中國部份外科手術將可能出現「開倒車」,高端醫療水平被迫下降。#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