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旬,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巡洋艦「普林斯頓」號(Princeton)在西太平洋作業時與中共軍隊海軍遭遇。此次被稱為「普林斯頓事件」(the Princeton Incident)的事件再次證實了美國情報部門對中共軍隊海軍領導、指揮和控制等多方面能力的評估。
中共海軍無法適應壓力
儘管中共海軍多年來進行了現代化升級,參與了眾多遠洋作戰行動,並在台灣周邊地區擴大了實戰訓練,然而中共海軍在普林斯頓事件中的應對措施,暴露出其戰術適應能力嚴重不足。此次遭遇戰始於中共海軍一艘052D型驅逐艦、殲-15戰鬥機和一艘039型潛艇的激進機動,最終導致事態無端升級,中共海軍驅逐艦的火控雷達鎖定了美軍尼米茲號(Nimitz)航空母艦,險些與美國太平洋艦隊(the U.S. Pacific Fleet)發生直接衝突。
中共海軍未能展現協調一致的多域施壓能力,行動顯得支離破碎,而且只能被動應對。驅逐艦的雷達鎖定與空中或水下機動不同步,表明其聯合指揮十分散亂。而作為回應,美軍「普林斯頓」號利用電子戰和潛艇作戰成功化解威脅,而且未引發事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遭遇戰發生的時間,就在中共海軍在南海進行大規模演習,公開展示其升級版052D型驅逐艦「渭南」號(Weinan)的幾天之後。據《國際防務分析》(International Defense Analysis)報道,該驅逐艦配備了雙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增強了無人機協同能力,並提升了編隊級瞄準能力。新聞報道重點強調了這些升級,強調了其戰備能力和技術優勢。這種背景表明,當中共海軍指揮部批准與普林斯頓號的遭遇戰時,中共海軍預期其將展現更自信、更有效的作戰表現。
中共殲-15的咄咄逼人姿態或許也源於幾天前它與一架日本P-3C海上巡邏機的遭遇。6月7日至8日,中共「山東」號航母上的殲-15戰鬥機故意接近日本飛機,在45米的水平距離內飛行,且沒有保持高度差,這種行為持續了近40分鐘。
日本官員將這些行為解讀為故意挑釁,並對碰撞風險表示擔憂。這次挑釁行為沒有帶來後果,或許反而讓殲-15飛行員更加大膽,他們在普林斯頓事件中也採取了類似的挑釁姿態。他們原本以為會佔據主導地位或引發反擊,結果卻遭遇了美國軍隊紀律嚴明、技術更勝一籌的回應。
驗證美國戰略評估
普林斯頓事件是美國戰略評估的一個案例。美國國防部2024年發布題為「中共軍事和安全發展」(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中共軍力報告,指出中共軍隊領導層存在「五大缺陷」。這些系統性問題包括指揮官無法判斷形勢、理解意圖、做出決策、部署兵力、應對突發事件等。隨著這些缺陷在此次遭遇戰中逐一顯現,這份評估報告也得到了驗證。
例如,中共海軍未能預測或對抗美國潛艇的定位,這加劇了水下作戰中持續存在的盲點。儘管中共部署了逾60艘潛艇,包括升級版的「元級」(Yuan-class)039型潛艇,但是仍然難以整合聲學情報以及進行實時瞄準。而美國的「普林斯頓」號潛艇利用被動聲納和電子欺騙技術掩蓋其位置,迫使中共潛艇無法接近。
此外,海空機動協調的失敗表明,中共海軍指揮官未能解讀美軍意圖,或未能相應地調整其態勢。這與國防部報告中的論斷相符,即中共部隊往往「缺乏主動性,依賴自上而下的指令」,這個弱點削弱了其管控升級或抓住戰術機會的能力。
渭南號在此次遭遇戰中未能展現其所宣傳的雷達和協調能力,這似乎證實了美國對中共海軍指揮官協調能力不足的評估。儘管中共6月份的訓練報告稱讚了無人機輔助瞄準和編隊火力協調,但這艘驅逐艦在美軍面前卻無法將這些能力整合起來。中共軍隊未能充份利用這些能力,表明演習腳本與實際執行之間存在脫節。
中共制度失調與戰略支持崩潰
中共軍隊在軍事行動上的不團結,因軍隊重組帶來的體制不穩定而加劇。中共戰略支援部隊(Strategic Support Force,簡稱SSF)近期解散,該部隊此前負責網絡戰、太空戰和電子戰等,這給中共聯合部隊架構造成了重大缺口。此次由於軍隊涉嫌腐敗調查和軍事理論混亂所導致的重組,打亂了軍隊指揮的連續性,同時也削弱了中共軍隊的戰略協調能力。
普林斯頓事件發生幾個月前,中共戰略支援部隊被解散,這個事件或許是導致中共海軍在遭遇戰中無法使用網絡或電磁武器的原因之一。戰略支援部隊的太空行動去年被併入新的軍事航太部隊(Aerospace Force)。然而,中共的網絡部隊仍在不斷變動,這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中共跨領域開展一體化作戰能力的質疑。
戰略支援部隊的解散只是中共軍隊更大範圍內部整頓行動中的一個方面,火箭軍(Rocket Force)將領被邊緣化,海軍採購主管將領被解職。結果,北京的疏忽恰恰給那些旨在為艦隊提供新一代作戰能力的部隊帶來了不穩定。
外國評估:象徵意義與實質意義
西方分析人士經常引用中國部署雙航母和遠洋演習,將其作為中共軍隊遠洋作戰能力成熟的證據。然而普林斯頓事件表明,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空談,未經證實。中共海軍不斷壯大的艦隊(包括一艘「福建」號超級航母)或許是一場強大的訊息戰,但其實際作戰行為卻揭示出,這支部隊仍在指揮整合和升級管理方面問題頻出,苦苦掙扎。
中共海軍的強硬姿態可能更多地是為了維護國內合法性和向地區發出訊號,而非真正的軍事威懾。北京的海上態勢往往是為了對內欺騙國內民眾,對外恐嚇區域內各個鄰國,而非為了真正在持續的衝突中獲勝。「普林斯頓」號的果斷行動暴露了中共海軍表面吹噓與實際實力之間的巨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海軍未能利用此次遭遇傳遞戰略訊息。與2023年與加拿大護衛艦險些相撞等以往事件不同,中共媒體對普林斯頓對峙事件完全沒有報道。
渭南號在軍事演習中的表現與在普林斯頓遭遇戰中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進一步證實了美國的判斷:中共海軍的演習只是精心設計的表演,而非作戰成熟度的真正體現。
對美國政策的戰略影響
美國及其印太司令部(INDOPACOM)盟友已認識到,發展電子戰能力、實現潛艇優勢以及管控升級具有重要價值。此外,美國海軍在五個領域以精確且克制的方式開展行動的能力顯然仍然無與倫比。
儘管如此,中共政權的戰略意圖依然咄咄逼人,軍事領導層可能會重新調整軍事理論,加速現代化,並在太空、網絡和導彈等領域尋求不對稱對抗。美國必須預料到類似的轉變,並強調其聯盟的協調。美國通過與日本、澳洲和菲律賓等國的持續聯合演習,將會收到最好效果。
顯而易見,軍事演習應優先考慮模擬對抗環境的互動聯合、不可預測的場景。此外,儘管中共海軍規模可能正在擴大,並試圖擴大其影響力,但其在壓力下的行動能力仍令人懷疑。中共海軍在指揮與控制方面的這種脆弱性,將有助於美國與西方盟友在印太地區採取軍事威懾和外交主導的策略。
作者簡介:
查理斯·戴維斯(Charles Davis)是一名美軍退伍軍人和具有情報背景的講師。他獲得的軍事獎項包括:兩枚銅星獎章(BSM)、國防部軍功獎章(Defense 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兩枚榮譽獎章(MSM)、北約服役獎章(NATO Service Medal)、伊拉克參戰獎章(Iraq Campaign Medal, ICM)、阿富汗參戰獎章(Afghanistan Campaign Medal, ACM)、沙特阿拉伯解放勳章(Saudi Arabia Liberation Medal)和科威特解放勳章(Kuwait Liberation Medal)等。
原文:The Illusion of Readiness: An Adaptive Failure of Chinese Naval Command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