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寒武紀科技(簡稱「寒武紀」)以其驚人漲勢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新焦點。8月28日,該股創下1,587.91元(人民幣,下同)/股的收盤價,市值飆升至6,637億元,超越貴州茅台成為A股「新股王」。然而,短短一周後,寒武紀股價跌至1,202元/股,累計下跌超25.93%。總市值從6,643億元縮水到5,029億元,6個交易日蒸發超1,600億。

這場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從低點520.67元/股狂飆到最高點1,595.88元/股、升幅超200%的狂歡,究竟是國產AI晶片崛起的標誌,還是政策與資本催生的泡沫?本文將從寒武紀的背景、股價異動原因以及潛在風險這三個維度,剖析其背後的真相。

寒武紀崛起:中共對抗美國科技封鎖的政治工具

寒武紀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AI晶片領域龍頭企業之一,專注於數據中心AI模型訓練與推理,代表產品為「思源」系列晶片。公司由陳天石、陳雲霽兄弟創立,二人出身中科院計算所,具備科研背景。

2017年,寒武紀憑藉為華為麒麟晶片提供NPU(人工智能處理單元)嶄露頭角,一度成為國產AI晶片的「先鋒」。2020年,公司登陸科創板,被媒體包裝為「國產AI晶片第一股」,承載了「中國科技硬實力」的期待。

寒武紀的戰略目標是打造雲邊端一體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其核心產品思源590採用中芯國際7nm工藝,算力達512T,顯存帶寬2TB/s,性能接近輝達A100(2020年產品,其後發布H100算力性能是A100的3倍,2025年量產出貨的B200約是其15倍)的80%~90%,但價格低30%。

從財務角度看,寒武紀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明顯呈現出「燒錢換未來」模式。2017—2024年,公司累計虧損超38億元,研發投入常年高於營收。例如,2023年研發費用11.18億元,佔營收157%;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6.59億元,遠超同期營收1.85億元。

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實現營收28.81億元,淨利潤10.38億元,首次扭虧為盈。但這一階段性業績提升,主要得益於AI算力需求短期爆發及政策支持。截至8月28日,公司最新滾動市盈率高達5,117.75倍,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中國半導體企業市盈率中位值為137.25倍)。

寒武紀的崛起離不開國有資本強力加持和政策深度背書。中共將AI與半導體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核心,寒武紀成為政策扶持重點對象。在其股權結構中,國有資本佔據核心地位。作為早期孵化者,中科院計算所通過旗下產業基金直接持股,其它國資股東包括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國投基金)、國新資本以及多個地方政府科創基金(如北京、上海科創基金)。

公開數據顯示,國資股東合計持股比例約30~40%,與創始人陳天石(持股28.63%)共同構成寒武紀實控力量。「國家隊」光環使寒武紀在資本市場成為「中國科技自立」的標杆,被納入科創50、滬深300、上證50等指數,吸引ETF與公募基金重倉,機構持股佔比近50%。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一期(2014年,1,387億元)、二期(2019年,2,041億元)累計向半導體行業投入超3,400億元,寒武紀獲得直接投資與間接補貼。地方政府平台還為寒武紀提供低成本貸款、稅收減免及土地優惠等支持,緩解其財務壓力。

中共不僅為寒武紀提供了資金與市場保障,還將其塑造成「中國輝達」形象,寒武紀不僅是企業市場故事,更被官方用作對抗美國科技封鎖的政治工具,儼然成為繼「國酒茅台」後的「民族科技希望」。

股價暴漲的驅動力:政策、需求與投機

寒武紀股價暴漲並非偶然,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合力推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漲勢更多源於外部環境與市場情緒,而非企業內生競爭力。

第一、AI算力需求爆發

2024—2025年,中國AI大模型熱潮席捲,百度文心、阿里通義、騰訊混元等項目紛紛上馬,帶動算力需求激增。中共「東數西算」工程及相關政策明確要求國產算力佔比超50%,與此同時,美國制裁導致80萬片高端GPU缺口,寒武紀成為受益者,獲字節、阿里等大廠的批量訂單,訂單短期內激增。

根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公布的2024年中國市場AI晶片出貨量顯示,輝達出貨量超過190萬片,佔比70%,國產晶片佔比30%。其中,華為昇騰出貨量超過60萬枚,佔比約23%;百度崑崙芯6.9萬枚、天數智芯3.8萬枚、寒武紀2.6萬片。隨著AI晶片國產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國產佔比到今年年底將進一步升至40%。

第二、地緣政治與國產替代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共科技制裁加劇。2019年,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2023年高端晶片製造設備與設計軟件被禁,2025年7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強硬表態:「不賣最好、次好甚至第三好的產品給中國。」

寒武紀作為AI晶片領域的龍頭企業,被中共視為突破「卡脖子」技術樽頸的關鍵棋子。輝達H20晶片被質疑存「後門」風險,網信辦、工信部通過「窗口指導」要求互聯網大廠優先採購國產晶片,國內大廠被迫轉向國產晶片,寒武紀成為政策紅利核心受益者。

第三、政策扶植與國有資本推動

中共將國產算力列為國家戰略,寒武紀成為政策重點扶持對象。工信部推動算力設施建設,國資大基金注入數千億元,部份數據中心要求國產AI晶片採購比例達50%~70%。

通過強制地方政府與數據中心採購國產晶片,寒武紀訂單獲得「兜底」,訂單與政策支持短期內推高營收與股價。但一旦政策轉向(如採購比例要求放鬆),寒武紀可能面臨訂單銳減與估值回調。

第四、資本與投機情緒

寒武紀的暴漲離不開資本熱潮與投機情緒的推波助瀾。媒體熱炒「國產AI晶片首股」與創始人勵志故事,吸引散戶與機構追捧,形成「羊群效應」。寒武紀被納入主要股票指數後,ETF被動買入放大股價波動,397隻公募基金持股15.09%。

高盛等機構預測其2025—2030年出貨量年均複合增長率達72%,目標價1,835元,進一步刺激市場熱情。然而,散戶因高股價(一手14萬元)難以直接參與,大多通過基金間接「接盤」,推高泡沫。投機情緒與政策敘事疊加,形成短期翻倍行情,但脫離基本面,埋下暴跌隱患。

第五、輿論與市場催化

近期,DeepSeek宣布下一代模型適配國產晶片(FP8格式),被市場解讀為利好寒武紀與華為,點燃股價狂熱。此外,阿里採購15萬片晶片的傳言(後被闢謠)進一步放大情緒,刺激散戶通過基金間接入場。

雖然阿里否認採購,但其自研AI晶片與「一雲多芯」戰略,間接凸顯國產晶片熱潮。寒武紀股價因此被推至高位,然而,這種政策驅動的繁榮更像政治工程,而非市場競爭的勝利,暴漲更多是資本與輿論的「狂歡」。

本周股價暴跌的深層邏輯

寒武紀的暴漲看似光鮮,實則暗藏多重風險,其高市值更多是政策與投機的產物,而非技術與盈利的體現。其在本周股價暴跌不僅是短期市場調整,更反映了其商業模式、行業競爭與資本市場邏輯的深層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基本面與估值脫節

寒武紀在8月28日市盈率達5,117.75倍,這意味著投資者需等待數千年回本,即使回調後仍遠超行業合理水平(如中芯國際約30倍)。輝達2024年收入600億美元,淨利潤290億美元,市盈率約40倍。而寒武紀營收規模僅為輝達的1/200,盈利能力更弱。

這種高估值與基本面的嚴重脫節,是寒武紀暴漲暴跌的核心原因。當前寒武紀的估值嚴重透支未來業績,而機構資金(如ETF)被動持倉佔比高,主動資金撤退可能引發惡性循環,殃及散戶投資者。資本市場的訊息不對稱和羊群效應,使普通投資者處於被動接盤位置。

第二、技術與生態短板

AI晶片競爭不僅是硬件,更是生態之爭。儘管寒武紀有一定技術積累,但與全球霸主輝達相比,存在「代際差距」。輝達憑藉GPU+CUDA生態(20年積累,數百萬開發者)佔據全球91%市場份額,而寒武紀的CNEWare平台開發者基礎薄弱,工具鏈與第三方庫不成熟,兼容性差。

此外,寒武紀7nm製程依賴中芯國際,高端工藝(5nm、3nm)受制於台積電、三星及ASML設備,供應鏈風險高企。國產AI晶片前三位依次為華為昇騰、百度崑崙芯及寒武紀,而阿里、騰訊啟動自研晶片分流市場,隨著國內競爭加劇,寒武紀的稀缺性減弱,難以維持高估值溢價。

第三、盈利不穩定

寒武紀2025年上半年盈利主要源於AI算力需求短期爆發,類似「季節性盈利」,而非技術或商業模式突破,長期現金流穩定性存疑。高研發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超營收3倍)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一旦市場需求回落,可能重陷虧損。

此外,公司客戶結構集中度極高,前五大客戶貢獻超95%收入,最大客戶(傳為字節跳動)佔79%,一旦核心客戶流失,收入將大幅波動。類似風險發生在2019年,當時華為轉向自研NPU後,寒武紀收入驟降90%,一度陷入生存危機。本周股價大跌就顯示出市場對其盈利可持續性的質疑。

第四、政策依賴與估值泡沫

過度依賴政策可能會導致寒武紀產生「溫室效應」。類似互聯網泡沫時期,過高預期與缺乏盈利支撐的企業最終崩盤。科技崛起真正需要的是市場化創新機制,減少行政干預,確保企業靠技術與商業模式立足,而非僅靠政策「輸血」。

寒武紀的暴漲高度依賴政策紅利,而非市場競爭力。樂視、恒大等案例顯示,政策驅動的繁榮易隨紅利消退而坍塌。然而,政策驅動的繁榮存在不確定性,寒武紀若無法從政策導向轉型為市場化競爭驅動,暴跌可能是常態化調整的開端。

第五、資本市場投機情緒

寒武紀暴漲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頑疾:政策驅動、指數拉動、機構資金主導與散戶追高共同作用。股價飆升掩蓋了基本面風險,短期效應對市場形成示範效應,引發追捧。然而,市場資金具有波動性,短期投機資金撤出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寒武紀股價回調,不僅影響自身,還波及相關AI晶片及科技類企業,引發市場恐慌。9月4日,中芯國際等晶片股同步下挫,電子板塊市值退居A股第二(11.14萬億元)。 若寒武紀持續回調,可能引發AI晶片板塊連鎖下跌,影響華為昇騰、海光訊息等企業的估值。

結語

寒武紀崛起的背後,是AI算力需求、政策紅利、國有資本與媒體包裝共同作用的結果。國資股東提供資金與信譽背書,政策紅利保障訂單與市場,然而,這種「政策+資本」模式也掩蓋了寒武紀的技術短板、盈利不穩定與估值泡沫。寒武紀及其它國產AI晶片公司面臨長期供應鏈限制與技術壁壘挑戰,短期政策紅利難以替代持續的技術積累和市場化競爭能力。

寒武紀的暴漲是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結果,政策紅利與地緣政治推高其市值。然而,超高市盈率、客戶集中風險與技術生態短板,揭示寒武紀高市值更多是泡沫,而非科技神話。寒武紀的繁榮高度依賴政策與短期訂單,而非內生競爭力。而其股價本周的大跌也證明,靠政策驅動的「虛假繁榮」難持續,寒武紀不是「財富密碼」,更可能是「接盤陷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