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性無聊」,沒有快速解方,但透過練習,我們可以慢慢訓練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更有意義、更能帶來持久滿足的事情上。

我與「慢性無聊」的糾纏

在我人生的大部份時間裏,我都很容易感到無聊。這種感覺在高中時加劇,大學和職涯初期更是明顯。

我能忍受這種無聊,是因為我腦子夠靈活,稍微用點力就能把事情應付過去;同時,我也不斷尋找新鮮感,想要活得像個熱愛冒險的人。

問題是,對於容易無聊的人來說,外在刺激永遠不夠。該做的家務總得做,應盡的責任總得扛。當刺激過去,焦慮和恐懼就會隨之湧上心頭。

你越怕無聊,就越排斥「普通」的事情。於是,你會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尋找下一次多巴胺刺激上,或者想方設法逃避那些看似無聊但無法迴避的任務。

我的解藥:兩步走

雖然我還沒完全擺脫無聊,但已經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只要我能持續實踐,無聊感就會減弱;一旦鬆懈,它又會回來。

事實上,治癒「慢性無聊」的解藥很簡單,分兩步走

1. 戒掉「即時快樂上癮」

別再追逐那種短暫卻讓人上癮的刺激。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就像飲食裏的零食或甜點:少量可以帶來快樂,但攝取過多只會讓你越來越依賴,對平凡的快樂失去感覺。

當你覺得無聊,習慣性地拿起手機、吃零食或找點快速刺激,雖能暫時解決問題,卻會重新塑造大腦,讓它每次都渴望這種「即時安慰」。久而久之,沒有甚麼能再讓你感到真正有趣。

我的建議是:嘗試「戒斷」這些習慣。先停用一個月,之後再慢慢、謹慎地重新引入。原則很簡單,不要讓它們隨手可得,就像不要把一包餅乾放在辦公桌上。

2. 主動挑戰自己

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但真正能長期減少無聊的方法,是參與那些需要努力、而且能帶來深層滿足的活動。

比如:當你無聊時,本能想滑手機,不妨轉而去做點困難但有意義的事,如運動、閱讀、學習一項新技能,甚至洗冷水澡。一開始可能很難堅持,但只要持續下去,大腦就會逐漸改變,學會渴望這種能帶來成就感的「延遲快樂」。

重建與快樂的關係

這兩個方法,就像幫大腦「降溫」。你不再需要不斷尋找刺激來排解無聊,而是能從日常小事中獲得快樂與滿足。

要記住,剛開始的幾天或幾周會特別難熬,因為大腦還在期待「零食型快樂」。但隨著時間推移,你會慢慢適應「牛排式的快樂」,更紮實、更持久。

一旦你的「快樂基準線」調整到合理水平,你會發現: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喜悅,已經足以支撐你過得更好。

無聊不是必然的詛咒,而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停止沉迷於快速刺激,轉而去培養帶來成就感的習慣與活動。當你學會用「延遲的快樂」取代「即時的安慰」,你的生活就會變得更豐富,也更有意義。

原文 An Antidote for Chronic Boredom 刊於英文大紀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