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曾經說過,有中式餐廳轉型做鐵板燒,大家以為只是笑話,但原來已經成真。最近,聖安娜西餅店投入兩餸飯市場,無疑是在經濟寒冬下尋求出路。

「兩餸飯」這一平民美食似乎成為飲食業界的救命稻草。稻香集團在最新財報中由盈轉虧,錄得3,696萬元的虧損,相比去年同期402萬元的盈利,收入按年跌11%至11.4億元,業績急劇惡化。為了應對危機,稻香推出兩餸飯套餐,試圖以「酒樓品質、合理價錢」吸引顧客。但這種「內捲式競爭」,以低價搶奪市場份額,最終可能導致全行業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

相比傳統酒樓,聖安娜餅店的轉型更令人意外,但策略背後有其邏輯。飯餸是必需品,每日需要,而西餅則非日常必需。隨著消費降級,市民更傾向選擇實惠的餐飲選項,兩餸飯因其價格親民、方便快捷而成為上班族的首選。

然而,聖安娜的品牌定位可能因此變得模糊。作為西餅店,聖安娜的顧客群以購買西餅、蛋糕為主,而兩餸飯的目標客群——返工族與基層——與原有客群並不完全重疊。若新舊客群無法有效融合,聖安娜可能面臨「顧此失彼」的困境。此外,50元的定價在兩餸飯市場中偏高,與街坊小店30多元的價格相比,性價比略顯不足。

更重要的是,聖安娜的兩餸飯是否能保持質素與新鮮感,成為其成敗關鍵。聖安娜的韓式兩餸飯以健康為賣點,適合注重健康的消費者。然而,有食客反映部份菜式溫度不足、肉質偏硬,未能完全滿足期望。若聖安娜無法在質素穩定性上持續投入,恐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兩餸飯市場站穩腳跟。

兩餸飯作為一種低成本、高需求的餐飲形式,成為眾多品牌在經濟寒冬中的「救命草」。然而,當所有品牌都湧入這一市場,結果往往是價格戰與內捲化競爭,大家都死路一條。

兩餸飯經濟的興起反映了消費模式的深刻變化。疫情和移民潮爆發後,香港人的社交習慣改變,宴會、家庭聚餐的頻率下降,外賣與快餐成為主流,進一步侵蝕了傳統餐廳的市場份額。對於聖安娜這樣的西餅店而言,轉型兩餸飯或許是一種創新嘗試,但若無法找到獨特的市場定位,僅靠轉型策略恐難以成功。

面對兩餸飯經濟的困獸鬥,聖安娜可考慮將兩餸飯與其西餅業務結合,推出如「兩餸飯加迷你蛋撻」的套餐,既保留品牌特色,又吸引新客群。其次,價格策略至關重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品牌需以合理價格提供高質素產品,同時避免過度壓低價格損害品牌形象。聖安娜的韓式兩餸飯可定期更新菜單,加入特色菜式以保持新鮮感,同時利用社交媒體吸引年輕消費者。

對於香港餐飲業而言,當前的挑戰不僅是經濟環境的惡化,更是消費習慣與市場結構的深刻變革。那些能夠適應變化、精準定位並持續創新的企業才會成功。正如聖安娜的轉型所示,勇於嘗試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步,但香港餐飲業的未來,或許就在這場困獸鬥的突圍之中。◇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