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14日)在網誌表示,局方正推動工務工程採用高效建築機械人,以提升施工效率、質量及安全,並計劃制定政策要求新工務項目應用相關技術。

渠務署在元朗防洪壩及淨水設施工程中採用燒焊機械人及遙控天秤系統。工程師李澤祖表示,傳統手工焊接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質素亦受工人的技術水平影響,而且在燒焊過程中近距離接觸強光和高溫等亦帶來安全風險。

燒焊機械人的操作員只須輸入參數,便可完成標準化焊接,提升品質及效率。操作員可一人同時操作多台機械人,提升效率。

燒焊工人曾先生表示,以往燒「樁頭板」時需要躺着以抬頭「仰焊」,雙手須長時間舉高以完成工序,因此頭及肩膀亦容易繃緊。他又說,即使穿著防護服亦擔心會被燒焊時產生的火花濺到。採用燒焊機械人後,他不用再躺着進行「仰焊」,改善了其工作環境,而且機械人更為精準,焊道較人手燒出來的更為平整及一致,生產力亦提升約兩倍。

李澤祖又說,遙控天秤系統減少操作員在高空工作時間及風險,相信有助吸引更多新人入行。

機械人助隧道施工和檢測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工程使用鑽孔機械人。署方工程師馬浩斌指,過往在隧道內建造通風管道樑托前,工人要身處高空工作台重覆進行鑿開混凝土表面、定位、鑽孔及安裝繫穩螺絲的工序,過程繁瑣並有潛在健康風險。機械人以激光掃瞄定位,於隧道內的牆身及天花準確地鑽孔及裝上繫穩螺絲同時吸走粉塵。

鑽孔機械人利用激光掃描技術確定好位置,並於隧道內的牆身及天花準確地鑽孔及裝上繫穩螺絲,同時會吸走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發展局)
鑽孔機械人利用激光掃描技術確定好位置,並於隧道內的牆身及天花準確地鑽孔及裝上繫穩螺絲,同時會吸走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發展局)

工程項目中又採用「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使用無人機搭載人工智能技術檢測缺損。無人機可以配合拍攝彩色圖像及紅外線熱圖像,透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系統可以精確檢測到毫米級的裂縫,再自動將檢測結果整合成電子缺損報告,有助工程團隊檢測裂縫、混凝土崩缺和滲水等缺損。

馬浩斌表示,系統檢測時間比傳統以人手快十倍,並可節省一半成本。檢測人員亦無須再於隧道內高空檢測工作,降低事故風險。

爬壁機械人減高空工作風險

建築署引入爬壁機械檢測。建築署總物業事務經理劉卓傑介紹,爬壁機械人配備高穩定性的負壓吸附系統,在平滑玻璃表面或是粗糙的牆面均可自如地滑行,更可直接跨越約一至兩厘米高的障礙物,並可攀爬超過170米高的大樓。

爬壁機械人能夠搭載不同類型的樓宇檢測設備,如高清相機、360度全景鏡頭、紅外線熱成像儀、超聲波儀器及地質雷達等,有助樓宇檢測人員全面掌握大廈外牆的狀況。

爬壁機械人配備高穩定性的負壓吸附系統,不論在平滑玻璃表面或是粗糙的牆面均可自如地滑行。(發展局)
爬壁機械人配備高穩定性的負壓吸附系統,不論在平滑玻璃表面或是粗糙的牆面均可自如地滑行。(發展局)

爬壁機械人能夠搭載不同類型的樓宇檢測設備,如高清相機、360度全景鏡頭、紅外線熱成像儀、超聲波儀器及地質雷達等,有助樓宇檢測人員全面掌握大廈外牆的狀況。(發展局)
爬壁機械人能夠搭載不同類型的樓宇檢測設備,如高清相機、360度全景鏡頭、紅外線熱成像儀、超聲波儀器及地質雷達等,有助樓宇檢測人員全面掌握大廈外牆的狀況。(發展局)

劉卓傑又表示表示,雖然建築署近年廣泛應用無人機,但無人機亦有其侷限,如受禁飛區及地理環境限制,觀察距離亦較遠。爬壁機械人可以讓人員近距離觀察外牆,進一步提高外牆檢測的效率及安全性。

相對傳統搭棚或安排吊船作外牆檢測,爬壁機械人的整個準備過程可由兩星期縮短至最快兩、三日便完成。

發展局表示,將持續收集數據,制定政策推廣機械人技術於新工務項目,目標提升工程品質及安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